小黃魚,大黃魚,墨魚和帶魚,是中國著名于世的四大海產,尤其是小黃魚和大黃魚適合各種烹調,其肉味十分鮮美,營養價值又高,還有豐富的蛋白質,歷來就是人們喜愛的海鮮食品,大黃魚的魚鰾更是名貴的“魚肚”,是宴席上有名的美味佳肴。
在一般人的眼里,小黃魚和大黃魚沒有什么差別,兩者外形上也長得很相似,又都有著金黃色的體色,只是小黃魚的個頭比大黃魚小一些,那么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就變成了大黃魚呢,其實不是的,實際上小黃魚和大黃魚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即使把重500克的小黃魚和300克的大黃魚放在一起比較,魚類學家也能夠分辨出來哪條是小黃魚,哪條是大黃魚。
首先,小黃魚和大黃魚在形態上就又明顯的區別,小黃魚的尾柄長大約是高的2倍,而大黃魚是大約為3倍,小黃魚的體長是頭長的3倍以上,頭長是雙眼距離3.6-4.6倍,而大黃魚的體長是頭長的3.6-4倍,頭長是雙眼距離的4-5倍,這就是說,個體大小一樣的兩種黃魚相比較,大黃魚顯得尾柄要細一些,頭要小一些,眼睛也小,此外,兩種魚體在背鰭和側線之間的鱗片大小和數目也有區別,小黃魚的鱗片大而稀疏,大黃魚的鱗片小而密集。
小黃魚和大黃魚雖然長得很像,但是它們有著不同的產卵期和產卵產地,還有不同的越冬期和越冬產地,從來都是互不相混的。小黃魚分布在遼東灣到臺灣海峽之間,大黃魚主要分布在黃海的海洲灣以南到南海的雷州半島之間的廣闊海域。小黃魚一般是溫水性淺海魚類,生活在海水的近底層,只有在產卵的時候才浮到中層,大黃魚則是暖水性淺海魚類,生活在水的中上層,一般棲息在水深60米左右。
我國的海域氣候大多溫暖,餌料豐富,適合黃魚生長,那些黃魚索餌和產卵的水域,就是我國傳統的漁場,我們在吃黃魚的時候發現,黃魚的肚子里面有兩塊小石頭,這是用來干什么呢原來這是在魚耳內腔里面藏有一種石灰質的耳石,它的形狀和大小在魚中不一樣,在大多數硬骨魚中,耳石成小塊狀,而黃魚的耳石特別大,通常有小指甲那樣大小,很明顯,所以人們又稱它為“石首魚”。當外界聲波傳達到魚體時,內耳中的淋巴就會發生同樣的震蕩,這種震蕩能刺激耳石和感覺細胞,再由耳石經過神經傳達到大腦中,從而產生聽覺,耳石除了產生聽覺,還有維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在內耳有高度的感覺細胞,當身體不平衡的時候,耳石立即壓迫感覺細胞,然后立即報告到大腦。采取平衡措施。
味道鮮美的黃魚,大家都吃過,但是為什么都是冰鮮魚,而不是活魚呢,很簡答,因為在海水里生活的魚類,對于水分的要求很苛刻,還需要有一定濃度的鹽分,不過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實際上,黃魚從出海一剎那就差不都死亡了,因為這種魚生活在比較深的海水里,經常要耐受比我們在空氣生活大得多的壓力,當它們被捕出水面以后,由于外界的壓力突然降低,因此在魚體內部就發生一些致命的變化, 比如魚鰾中的空氣因為外界壓力突然減少而迅速膨脹起來,甚至超過了它所能容納的體積,從而導致爆裂,此外,在黃魚的血液中,血球原先攝取的氧氣也因外界壓力減小出現超量狀態,這些使得黃魚的身體特殊的“沸騰”狀態,這些都對黃魚的身體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促使它被捕撈上來之后迅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