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著名文學家和詩人蘇東坡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惠崇春江晚景》里面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望上時”。可在早在古時候的900多年以前,河豚就已經是人們所喜愛的珍饈美味了,河豚是春季產卵的魚類,所有我國的沿海以及長江下游的人們對這種魚最為熟悉,但是大家對這種魚是又愛又恨,倒不是它很危險,而是它的獨特美味讓人欲罷不能但卻因為它烹煮時候巨大的毒性讓人退避三舍。
河豚的這種這種特性,讓它的名聲并不太好,一方面是因為不止一次發生了人們因為吃河豚而導致喪命的悲劇,我們對“河豚有劇毒”的宣傳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經常可以看到有關河豚的宣傳畫,上面都是在魚身上畫一個大紅X,表示有劇毒危險,讓人觸目驚心,望而生畏,但是因為宣傳動畫內容過于簡單,所以也存在著不完整的信息,只知道河豚有毒,其實不同種類的河豚,它的不同部位以及它在不同的季節的毒性是大不相同的。
河豚的毒素主要存在于它的卵巢和肝臟,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魚鰓和魚皮之中,我們徒手抓它是不會中毒的,只有食用才會有劇毒,而且河豚的毒性季節性強,在冬季和春季期間,卵巢毒素的毒性有最強,假如人吃了指頭般大小的魚卵都會嚴重中毒,河豚的肉一般是很少有毒素的,但是河豚死后會很快變質,內臟的毒素會逐漸滲透到魚肉里,吃了也難免會中毒。
如果加工不當,沒有排除毒素的河豚被食用 了,其毒素會刺激人的胃腸,會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還能夠麻痹人的神經中區和末梢神經,嚴重的四肢肌肉麻痹,甚至全身癱瘓,血壓和體溫下降,聲音嘶啞,言語不清,呼吸困難,全身皮膚青紫,這些嚴重的中毒者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引發死亡。
河豚如此劇毒,難道就吃不得了嗎?當然不是,古文中《蘇州府志》記載:河豚魚,春初從海上來,吳人甚珍之。可見,它古時候就被人食用,那為什么為何今日就吃不得呢,主要還是因為河豚的毒素沒有處理干凈,在日本,河豚備受歡迎,但是處理河豚的魚肉,是需要專門的擁有河豚處理師證書的大廚來處理,這些大廚都是經過專業的考試通過之后,才有資格處理河豚美食,河豚既然在國外能被人食用,那么在我國也可以,事實上,在江蘇和浙江以及兩廣等地區,人們至今仍然有吃河豚的習慣。
鮮河豚的去除方法,只有擁有河豚處理證書的大廚才能很好的處理河豚肉,但是河豚身體幾乎毒素都很強,唯有魚肉毒性稍弱,一般處理魚肉都是反復清洗,其他器官去掉,魚肉要烹煮很長時間,一般需要兩個小時以上,目的就是破壞可能殘留存在魚肉的毒素,所以說吃河豚,就不用怕麻煩,值得欣慰的是,現在有人工養殖的河豚,它的毒性要遠遠小于野生的河豚,愛好美食的可以一飽口福。
河豚魚不僅是名貴佳肴,還是珍貴的藥材,有很好的鎮痛鎮靜效果,近年來,我國從河豚身上取出一些制劑,用于藥物研究,因此我們應當很好的調差河豚的資源情況,提高捕撈技術和加工水平,實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科學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