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好消息不斷:在行業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正在牽頭編制《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前,該計劃正處于征求意見的階段。在公司方面,特斯拉首次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中國制造的Model 3照片;豐田汽車公司與比亞迪就成立純電動汽車研發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新公司將于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豐田和比亞迪各投資50元%。業內人士表示,基于對能源政策、科技進步和產業化進程的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長期樂觀。
好消息不斷
最近,來自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好消息不斷。11月7日,特斯拉首次通過官方微博公布了中國制造的Model 三張照片,這直接源于上海超級工廠進度超出預期進入試生產階段。另一家媒體報道,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 國產M將于11月11日正式亮相odel 預計今年年底開始小規模交付,明年第一季度大規模交付。
同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利用外資的意見。意見指出,各地區應確保國內外汽車制造企業生產的新能源汽車享受同等的市場準入待遇。修訂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與新能源汽車點并行管理辦法,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的汽車企業在與中國合資伙伴協商后轉讓點。
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投產進度超出預期。興業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基于Model 3.對競爭力的判斷、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的分析以及國內產業鏈上市公司的靈活性計算,預計明年上海工廠的產銷和國內供應鏈的靈活性將超出市場預期。
與此同時,比亞迪和豐田也來發糖。11月7日,比亞迪宣布,豐田與比亞迪就成立純電動汽車R&D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新公司將于2020年在中國正式成立,豐田和比亞迪各投資50元%。
新公司將開展純電動汽車和車輛使用的平臺、零部件的設計和研發。公司將由雙方從事相關業務的人員組成。
BYD表示,純電動汽車研發公司設計開發的產品將采用BYD現有的電動平臺技術和電動零部件供應,而豐田則控制質量和安全控制標準的要求。合資企業設計開發的純電動汽車采用豐田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豐田與一汽、廣汽的合作模式不同,豐田將與BYD開展技術平等車輛開發合作,共同開發純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
后補貼時代市場降溫
自2009年以來,國家開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規模迅速增長。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達到127萬輛和125輛.6萬輛,同比增長59輛.9%和61.7%。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部件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行業綜合競爭力顯著提高。從起步階段到增長階段,產品的社會認可度顯著提高,行業規模效應顯著,動力電池和汽車成本顯著降低。
雖然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后補貼時代,但市場銷售仍與國家補貼政策密切相關。今年6月26日,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開始實施,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衰落:國家補貼標準降低了約50%地方補貼直接退出,2019年補貼下降幅度接近70%。
因此,7月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確實走出了一波行情。根據中汽協的數據,今年1-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完成41輛.2萬輛,同比增長111.5%。
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降溫,月銷量出現三連跌。7、8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8萬輛、8萬輛.5萬輛,同比下降4.7%、15.8%9月份銷量為8萬輛,同比下降至34輛.2%。
協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6月底補貼下降導致銷售成本急劇上升,生產和銷售環節難以快速應對這些成本變化。
以比亞迪為例,其新能源汽車銷量自7月份開始下降,7月至10月分別為16567輛、16719輛、13681輛、12567輛,同比下降11輛.84%、23.44%、50.97%、54.58%。比亞迪在第三季度報告中預計,2019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84億至17.74億元,同比下降36億元.19%至43.03%。
工業進入增長期
1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舉行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論壇上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牽頭編制《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目前正處于征求意見的階段。面對2035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著力突出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共享化等四個現代化。
受此消息影響,新能源汽車板塊活躍,東旭光電、高瀾股份、藍思科技漲幅超過5%厚普股份、曙光股份、動力源股份、東睦股份漲幅超過4%。
東興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展望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車月產銷數據同比下降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同時,產業鏈對補貼的依賴將進一步減少,市場重組將進一步加快。基于對能源政策、技術進步和產業化進程的研究,我們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
招商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認為,近年來,海外傳統大型汽車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陸續啟動戰略投資。根據其重要車型/平臺的推車時間,預計新一輪快速增長將于2020年至2021年開始。中國電池材料企業在全球數字電池發展過程中具有全球競爭力,近五年來,一些具有競爭力的動力電池企業逐漸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發展中培育出來。長期看好有能力深入切入海外主流供應體系的中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