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作為一種在我國江河、湖泊、溝渠等水體中廣泛分布的名貴經濟魚類,不僅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因其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經濟價值,黃顙魚在養殖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黃顙魚,學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俗稱眾多,不同地區的人們根據其外形、習性或生活習性賦予了它各種生動的名字。常見的別名有:
鮟鱇魚、黃姑魚、黃藤魚、黃鰭魚、昂刺魚、剛針、黃骨聰、昂公魚、黃骨魚、黃丫頭、黃鴨叫、黃沙古、翁公魚、戈艾、吱戈艾、黃刺公、疙阿、戈雅魚、疙阿丁、黃臘丁、嘎牙子、刺疙疤魚、刺黃股、黃鮫、汪丫魚、毛泥鰍、黃骨頭、彎丫等。
要實現黃顙魚養殖的良好經濟效益,需要從池塘條件、清塘消毒、魚種放養、投喂管理、日常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等多個方面入手。
1.池塘條件:選擇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抽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積2-5公頃,池底較淺,淤泥10-20厘米,水深1.5-1.8米。池塘入口應用30目濾網過濾,防止野雜魚等敵害生物進入。
2.清塘消毒:放苗前半個月,排干池塘水,用生石灰和晶體敵百蟲全池消毒,殺滅病原體。消毒后引入新水,進行水培,待浮游生物大量出現時放出幼苗。
3.魚種放養:選擇體質健壯、無病害、規格整齊的黃顙魚夏花魚種,放養規格為2-4厘米,放養量為15-20萬尾/畝。放養前用3%的鹽水浸泡15分鐘進行消毒。
4.投喂管理:初期攝食池塘中的浮游動物,逐漸馴化投喂人工飼料。飼料以豆粕、菜粕、花生粕、玉米粕等剁肉為主,每天分兩次投喂,投喂量根據水溫、魚體重等因素調整。
5.日常管理:控制水深,保持適宜的水溫和水質。定期引進新水,保持水體透明度,施用生石灰和消毒劑調節水質。安裝增氧機,根據天氣和水質情況適時增氧。
6.疾病防治:定期對水、食物和活飼料進行消毒。投喂藥物飼料預防腸炎和出血性水腫等疾病。發現疾病及時隔離治療,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全池潑灑。
黃顙魚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養殖周期短的特點。按每667平方米水面產魚500公斤、市場價每公斤24元計算,總產值可達12000元。扣除飼料成本、塘租、水電增氧費、藥費、苗種費等成本,效益在3810-5160元之間。相比養殖普通四大家魚,黃顙魚的經濟效益高出1-2倍,同時勞動強度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