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北京6月6日電(趙竹青)在剛剛結束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想繁榮復興,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尚和在現場聽取總書記重要講話后,深受鼓舞。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六個‘堅持’和五個‘努力推進’,指出要在關鍵領域和脖子卡住的地方下大功夫。這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技術研究的方向,也給了我們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劉尚和看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首先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劉尚和作為中國靜電安全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靜電研究領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一直在與靜電作為幽靈作戰。他參與了神舟五號和神舟七號的靜電安全評估,為船艙內宇航員的靜電安全提供了最權威的保障。長期以來,他不斷推進靜電研究和成果,服務航天事業航天強國建設。
除了國家和國防軍工的重大課題和任務外,他還致力于探索靜電產業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發展和應用。2016年6月,51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邀請劉尚和等20多名院士專家進入車站,解決靜電保護和應用技術問題,開發新靜電保護和應用產品,開展戰略咨詢、學術交流、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活動。
6月1日,剛剛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劉尚和,沒有停下來就趕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五院航天城。在這里,正在舉行五院514所院士專家工作站新聘專家的進站儀式,以及院士基金項目的驗收和批準。作為進站院士,劉尚和一直非常重視這項工作。
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是靜電領域智力資源的集聚。這個平臺不僅是靜電領域的‘智庫’,也為靜電領域的產學研按下了‘加速鍵’。 劉尚和院士認為,院士工作站是產學研結合的良好平臺和形式。通過工作站,可以聚集全國靜電領域的專家,將不同組織的資源聯系起來。靈活的組織管理模式和直接服務市場需求的管理效率是該平臺的特點和優勢。該平臺與市場和經濟關系更密切。研究機構、高校、專家直接與各行業特別是企業溝通,使市場需求與創新成果零距離對接,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堅持以需求為基礎,以項目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實實效為基礎的原則,這是國家鼓勵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原則,也是劉尚和院士最關心的院士工作站優先考慮產學研一體化。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更快地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產業,有效地連接市場。在他看來,這不僅是一個平臺,也是一個環節,可以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準確對接。
劉尚和院士特別提到,目前企業的創新需要改進,需要鼓勵他們增加對R&D的投資,院士專家工作站可以引領和推動企業創新。院士工作站不僅有高校和科研機構,還有靜電領域的民營企業代表。在這里,科研項目可以直接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也可以提出定向的研究需求,進行最有效的R&D投資。
劉尚和表示,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推廣,不僅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提高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一體化發展戰略、質量力量和航天力量建設的要求下,院士專家工作站不僅是國家戰略需求,也是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514所學院還設立了劉尚和院士專家工作站靜電研究基金,對研究項目給予了極大支持。經過兩年的運作,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對院士基金項目的申請表現出越來越突出的意向,相關企業逐漸意識到院士基金可以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責任、責任和使命是劉尚和院士一直強調的話題。在我看來,作為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我們不僅要有科研能力,還要隨時關注和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需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把個人命運與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在服務黨和國家的需要中實現價值。已經80多歲的劉尚和院士,依然在科研報國的道路上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