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及相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機再次進入大氣層,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大部分設備在再次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被燒毀,結束了7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精彩的一生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架空間目標飛機,為中國航天史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篇章。天宮一號是宇航員的‘太空之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宇航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天宮一號不僅保證了交會對接任務和宇航員在軌居住的生活、工作和安全,也為中國空間站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中國載人航天歷史上劃時代的紀念碑。
2011年11月1日,天宮一號升空32天后,神舟八號升空。經過兩天的追逐和五次變軌,成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組合運行12天后,兩者進行了第二次自動交會對接。因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航天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精確自動對接成功。宇航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進駐天宮一號。他們在太空之家工作生活了10天,成功完成了近30項在軌實驗/試驗任務,如手控交會對接。進入天宮一號第七天,劉旺實施了一次特殊的太空目標,以極高的精度成功完成了手控交會對接。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技術中的最后一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20日,女宇航員王亞平站在中國最高講臺上,為全國青少年進行了中國第一次太空教學,將天宮一號與中國大地緊密相連。6月25日,神舟十號成功完成了所有科研試驗任務,永遠離開了天宮一號。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含淚向天宮一號致敬。
告別神舟十號后,天宮一號完成了主要任務,但仍在繼續工作。2016年3月,超期服役兩年半的天宮一號正式中斷了數據服務,踏上了漫長的回家之路。在太空獨自飛行了兩年多后,天宮一號終于回到了地球,落在南太平洋中部,大部分設備在再次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被燒毀。
回家之路備受矚目
天宮一號的回歸期一直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一年多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網不斷定期發布其軌道狀態,世界各地很多機構也在不斷跟蹤其動態,預測何時再次進入大氣層。但是這種預測變數多,難度大。直到3月初,各機構預測再次進入大氣層的時間跨度達半個月左右。按照現在的技術,空間物體的再進入時間通常只能在最后兩個小時確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醫院第二研究員楊宇光介紹。
據專家介紹,在航天器再入控制方面,中國已經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的速度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在技術復雜性方面,天宮一號的再入只需控制在無人活動的海洋區域,而神舟飛船返回艙必須安全著陸在指定的著陸場。無論是目標面積還是飛機安全,后者都比前者困難得多。
人類所有的載人航天任務都伴隨著飛船殘骸的返回。例如,中國神舟飛船和俄羅斯聯盟飛船由推進艙、服務艙和返回艙組成。只有經過特殊保護的返回艙才能安全著陸。當其他部分穿過大氣層時,由于劇烈摩擦,它們會達到高溫,發出明亮的光線,看起來像火流星。
今天,我們向謝幕回家的天宮一號揮手告別。未來,中國空間站將建成,讓我們期待更精彩的表演。(記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