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手工藝品,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無疑是以“純手工”形式完成的。然而,隨著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用這種新技術創作手工藝品,似乎也成為了一種潮流。
用3D打印制作雕塑、陶瓷胎體、裝飾用具,甚至諸多非遺技藝中所使用的傳統道具等,已屢見不鮮。對于這種新技術,它的出現,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嗤之以鼻。誠然,在3D打印作品之中確實不乏精美之作,但是,以這種方式制作的手工藝品算得上是真正的藝術品嗎?
坊間對這個命題,多年來也是一直爭論不休。有許多觀點認為,藝術的創作形式,并不局限于使用什么工具,從創作者角度而言,3D打印機不過是藝術創作的媒介。
手藝人或藝術家,完全可以參與作品的構思設計,借助軟件,由機器代替他們完成作品的制作,成品仍然保留著手藝人或藝術家想要表達的主觀藝術色彩。
就如用手工和機打的形式分別制作一款相同的雕塑、陶瓷,其所包含的理念和創意自然不會有什么偏差。
同時3D打印因為其本身物理特性,恰恰給了手藝人或藝術家更多的想象空間以及更大的創作自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某些用3D打印的手工藝品仍然算得上是藝術品。
但也有不少手藝人表示,這二者,不可相提并論:
3D打印機與純手工相比,操作快捷簡單,大大提高了創作效率,但這種從“構思”到“成品”的近乎“傻瓜式”操作,卻簡化了制作手工藝品中,最為關鍵和精華的一步:“創作過程”,即手藝本身的表達。
而這一步,則是決定作品藝術性與否的分水嶺。
沒錯,機器的精準可以保證超低的容錯率,達到幾近完美的程度,但正是這種“快”又“準”的流程,恰恰與純手工制作的“慢工出細活”截然相反,缺少了在創作中反復琢磨、構思等凸顯手藝細微精妙之處的過程,最具也就缺少了“溫度”甚至“靈魂”,硬要稱之為“藝術品”,不免顯得有些牽強。
藝術品與工藝品有著很大的區別,藝術品的藝術價值高于工藝品的藝術價值,所以藝術品的交易價格應該遠遠高于工藝品的交易價格。但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很多人拿著工藝品賣出藝術品的價格,也有很多人花了不少錢,買到的卻是價值不高的工藝品。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藝術品鑒定評估廣東工作委員會經過多年的藝術品鑒定評估經驗,總結出藝術品與工藝品的區分準則,旨在規范藝術品交易秩序,引導廣大藝術品愛好者收藏具有價值和潛力的藝術品。
【藝術品的特性】:
1.原創性
藝術品的原創性指由藝術家或制作者親自制作和主導完成的藝術作品。
2.唯一性
藝術品的唯一性指由藝術家或制作者親自制作和主導完成的藝術作品,不含仿制品、復制品。
3.惟美性
藝術品的唯美性是指美的屬性,具有普遍性、反映時代美。
【工藝品的特性】:
1.非原創
無原創,沿襲前人的工藝,仿制前人的作品。
2.可復制
藝術品的仿制品或復制品。(就是這一點,3D打印的作品也可以通過3D打印機進行復制)
由于藝術品具有原創性、唯一性、惟美性,所以藝術品的藝術價值與交易價格遠遠高于工藝品。如一件作品同時符合原創性、唯一性與惟美性,視為藝術品;如一件作品符合工藝品的任一特性(非原創、仿制品或復制品),視為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