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機行業風云激蕩的2017年,大輪拖行業究竟發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讓筆者想一吐為快呢?
一、首次負增長,背后的原因更值得關注
大型拖拉機被喻為農機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誰能在大型拖拉機上占有優勢,誰就是農機行業的執牛耳者,所以大型拖拉機是農機行業兵家必爭之地,沒有一家大型企業敢忽視它。
另外大輪拖也是農機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其銷量的上升或下降往往能說明很多問題。
今年上半年,據農機流通協會的數據推測,國內100馬力以上大輪拖銷量下降10%,雖然行業整體形勢不好,但中輪拖和小輪拖仍是有8%的增長。
據筆者長期對農機行業的觀察,在近20年的時間里,大輪拖在上半年銷量下滑還是第一次,要知道前幾年可是以年化20%以上速度在飆升,尤其在上半年增長速度會高于全年速度,今年這種負增長更是聞所未聞。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大輪拖銷量下滑呢?現象背后還有什么樣的深層次原因呢?
筆者認為透過現象可以挖掘出背后的深刻原因:
一是組織化用戶購買力下降。近幾年由于地租、農資、人力成本等逐年增加,導致用戶的收益普遍在下降,另外一些盲目投資農業的公司由于不熟悉農業領域或規模不經濟等原因,造成收益低于預期。
二是土地流轉速度趨緩,規模化進程減慢。2016年國內土地流轉4.6億畝,流轉比例達到35%,但2016年速度明顯降低,其原因為:能流轉的土地基本上集中化了,可流轉的土地已經不多;流轉成本越來越高,投資者的風險加大,流轉積極性下降;部分經營者收益不理想,一部分土地退還農民,影響了后來者的積極性。預計從2017年后,流轉的速度會更慢,流轉的量也會減少,這將直接影響大輪拖新增需求,拖拉機行業失去這個強有力的拉動力量,當然銷量會下降了。
三是深松整地項目需求減少。近五年時間里,拉動大型拖拉機銷量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深松整地項目,深松整地有周期性,國家明確要求至少每三年要深松一次,從全國范圍內看,第一輪深松整地項目基本上實施結束,也就意味著深松整地項目對大型拖拉機的需求減少,下一次大規模的需求回歸至少要等到三年之后。
四是機手收益下降,購買意愿不強。國內拖拉機的保有量已經非常高了,某專家說國內農機總動力超過了11.6億千瓦,平均在耕地上就是“一畝地一匹馬”,也就是保有量太多了,其后果是機手的作業量減少,收益下降,機器回收時間從1-3年,延長到5-7年,這必然會影響新老用戶的消費積極性。
可能還會有更多的原因,比如2016年國2機處理提前透支了需求等,但筆者認為讓用戶能掙到錢才是硬道理,拖拉機企業不但要為用戶提供性價比高機器,而且要研究如何幫助用戶掙錢,只要用戶掙錢了,我們才能從用戶手里掙錢!
二、全行來經營效益下降,企業負債經營
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看一個行業的基本面,眼睛不能只盯著銷量,對于企業來說,銷量大了不一定是好事,反過來說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說2007年微耕機行業銷量35萬臺,行業平均毛利率35%以上,當年十幾家企業賺得盆滿缽滿,2016年微耕機行業銷量150萬臺,但行業平均毛利率15%不到,一百多家企業幾那么怎么看今年大輪拖行業呢?就看國內規模以上拖拉機行業的經營情況吧。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分析,上半年175家拖拉機生產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8.5%,利潤同比增長3.7%,成本同比增長11.3%,應收賬款同比增加24.4%,利息支出同比增加21.3%。
從以上幾個關鍵的經營指標可以明顯的看出來,今年拖拉機全行業經營效益在下降,尤其是經營成本比往年要增加很多,更值得關注的是利息支出增加超過20%,說明很多企業現金流嚴重不足,在借銀行的錢負債經營。
在行業形勢不好的時候,信心比黃金很重要,在企業經營不好的時候,現金比利潤更重要。
三、競爭格局出現分化,行業集中度降低
拖拉機行業最大的意外,也是最值得關注的是大量的二線、三線大輪拖新銳品牌的崛起。這些企業大多數出生于齊魯、河洛兩大產業集群,其中齊魯產業集群最多,據有人說產能超過3000臺的有38家,雖然我對這個數字表示深深的懷疑,但筆者也沒有確切的證據推翻它,我的判斷是沒有38家,但15家是有的。
大量的新銳品牌的崛起,帶來的影響就是以一拖東方紅、雷沃重工、約翰迪爾、東風農機為代表的行業競爭均衡被打破,直接的結果是大量的市場份額被蠶食,比如2016年有約15%的市場份額被群狼瓜分,2017年形勢更嚴峻,有專家預測說全年可能有25%的市場份額會被新銳品牌搶走,今年四大家族的日子可能會更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