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的維修叫什么?
維修 謝謝
2. 古代雜貨店叫什么名字?
古代雜貨店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店,屬于坐商,稱為店鋪或肆意,另一種是流動地挑著雜貨走街串巷叫賣,屬于行(xínɡ)商,叫貨郎。
拓展資料:
貨郎是鄉村的一道遙遠的風景。這種風景在20世紀70年代末非常常見。一個帶有外國口音的淳樸中年人,肩膀寬厚有力,肩膀上拿著一根竹扁擔,兩個特制的大竹筐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小百貨公司,兩端用紅繩掛著女性鮮艷耀眼的發夾,上學的孩子用的筆等等。
貨郎挑的雜貨擔。也指貨郎。元王燁 《桃花女》楔子:我要繡幾朵花,可沒針,急切地等著貨郎擔兒來買。
3. 古代的桿秤叫什么名字?
衡 如木衡
4. 中國古代叫什么?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許多名字,如赤縣、神州、華夏、九州、中華、中原、中夏、諸華、諸夏、中域等。
還有外邦對中國的稱謂,如塞里斯、震旦、脂那、契丹等。
5. 古代處方叫什么名字?
意思是開的處方
拿著藥方去藥店取藥
古代的處方和現在醫生寫的處方一樣
6. 古代秤金子的秤叫什么秤?
在古代,金秤被稱為司馬秤。司馬秤也被稱為金秤或金秤。金秤是宋代劉承硅發明的一種衡量重量重量的儀器。金秤是一種小型桿秤,是一種精密的衡器,專門用于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
由于其精致的材料、精細的工藝和獨特的技能,它也被認為是一非常高檔的收藏品。結構和原理與桿秤相同。物體的部分是一個小盤子,最大單位是兩個,小到分或厘米。也是等子。
明清時期,隨著工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水利的制造、使用和管理已經達到了非常完整的水平,但仍然使用1公斤等于162的非十進位制單位。
(6)古代稱維修為什么名稱擴展閱讀
司馬秤的托盤和秤盒大多是精雕細琢的。許多司馬秤由象牙或珍貴的木制烏梅制成。最小的秤直徑只有0.3厘米,長度只有10厘米。
據說它是根據天空中的星星進化而來的,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金色。一顆稱為定盤星的秤星頭,將重量掛在定盤星上,空秤懸掛,秤桿正好平衡,俗稱秤平斗滿。
客家有句諺語:司馬秤,司馬重,好丈夫,好妻子。可見司馬秤是人們心目中非常珍貴的器物。司馬秤1斤左右.2市斤。
7. 古代工作地點是什么?
古代的工作無非是為政府工作,通常稱之為 當差,工作地點稱之為衙門。
還有茶館、酒店等,工作地點叫坊間。
8. 中國古代稱道路養護人員為什么?
中國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紀)~公元1911年) 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國就有可以駕駛牛和馬車的道路。據《古史考試》記載,黃帝作車任重致遠。少浩的時候牛,余時奚仲駕馬。西周時(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規模。在道路規劃方面,有工匠營國,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環涂七環,野涂五軌(《周禮》)的記載;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視野、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后除道,水干而成梁(《周語》)的記載;在道路質量方面,有周道如磨(《詩經》)的記載。
戰國時期,秦惠王建造了陜西至四川的褒斜棧道。這條棧道是在陡峭的巖石墻上鑿孔架木,鋪成通道。
秦朝時期,秦始皇在道路建設方面強調了車同軌、書同文(《史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設車馬大道,統一道路寬度。公元前500年左右,隨著一些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形成了許多商隊道路。公元前2世紀,中國通往細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開始發展。
秦漢時期,博物館驛站制度發展,十里亭,三十里驛站。西漢亭道路總長可達10萬里。唐代是中國古代道路發展的繁榮時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宋、元、明也發展了驛道網的建設和管理。清代的道路網系統分為三個等級:①官馬大路,從北京向各方輻射,通往各省城;②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大路;③小路,從大路或重要城市到城鎮的支線。在每條道路的重要場所設立驛站。官馬大路分為東北路、東路、西路、中路四條干線,共4000多華里。
李春創建的趙州橋、工程艱巨的棧道等中國古代道路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中國和世界道路發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9. 古代第一的別稱是什么?
我補充說,日本稱宋代以后的中國為支那(低等低劣民族)。雖然我極度討厭日本,但人們確實這么說。而且,現在還有很多人這樣叫中國.
古代中國的別稱
《漢書·司馬相傳:"世有大人兮,關心中州。"
顏師古注:"中州,中國也。"這是別稱之一。
《晉書·石勒傳》:"脫遇光武(即劉秀),當并驅于中原時,未知鹿死誰手。""中原"義同"中州",系別稱二。
《三國志·魏書》:"下魏晉,趙秦二燕,地據中華。"起初,中國指的是黃河中下游,然后各朝的疆土越來越廣,所有統治者都被稱為"中華"。這個別稱是三。
《后漢書·班固傳》:"目中夏而布德,俯瞰四裔而抗棱。"中夏,別稱四。
曹植《七奇》中有魏文學家"威懾萬乘,華夏稱霸",華夏,別稱五。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陰陽家鄒衍提出"大九州"學說,謂"中國叫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別稱六。唐王昌齡《放歌行》:"清樂動千門,九州皇風。"九州,別稱七。
《詩·小雅》:"信彼南山,維禹甸之。"朱熹注:"甸,治也。"禹甸義同九州,別稱八。
《左傳·襄公四年:"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禹跡義同禹甸。大禹治水足跡遍布九州,故"禹跡"別稱九。
另外,大禹先劃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邊界,后世稱中國為中國"禹域",另外,根據《隋書》的規定,這為十。·日本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長安朝貢,其國書說:"日出天子書日沒有天子"云云,另一邊叫中國"日沒處國"了。
Easier said than done.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