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鯨的口很大,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的口可以大到十幾個成年人能從容出入的程度,但如果某些鯨用牙齒來吃浮游生物,就會顯得無能為力了,所以,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須鯨的牙齒逐漸被鯨須所取代,形成了類似篩子或浮游生物網一樣的構造,用以從水中濾取磷蝦等浮游生物為食物,比如一條長須鯨口內生有250-400片這樣的鯨須,在每行的鯨須上還生有許多的鯨鬃,而每條須鬃則有幾厘米長,就像一把結構精致的“篩子”。
當須鯨發現磷蝦的時候,它就張開大嘴,使得密集的磷蝦和海水一下子吞到口內,然后快速閉嘴,擠出海水,把濾過的食物吞下去,有時候磷蝦不密集,鯨就繞食物群快速轉圈,待磷蝦群逐漸聚集之后,再吞而食之,有的須鯨張開大嘴,緩慢的在不密集的蝦群中游動,海水不斷的裹著磷蝦流入口中,水從鯨須縫隙中流出,把磷蝦留在口中,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到一定數量以后,才閉嘴咽下食物。
磷蝦是南極海洋中食物鏈的基礎,南極海洋之所以成為生機盎然的世界,就是以磷蝦為餌料的結果,南極磷蝦的資源量大的驚人,大約有10-20億噸左右,科學家估計,在不破壞南極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至少可以捕捉幾千萬噸的磷蝦,這個數據可以媲美全世界所有水產品的總和了,磷蝦之所以叫做磷蝦,是因為它的周身有許多發光器能發出點點磷光而得名的,磷蝦,從近海到大洋,從熱帶到寒帶都有分布,全世界的磷蝦總共有80多種,比如分布在黃海太平洋的磷蝦,東南沿海的中華假磷蝦,南海和東海海外的寬額假磷蝦,數量都相當可觀,是經濟魚類的主要食材,這些磷蝦由于個體嬌小(體長1-2厘米)分布零散,所以不能成為直接利用的對象,分布在南大洋的磷蝦大約有6種,靠近南極地域可能有更多的種類,但是數量最多,引起全世界最關注的是其中的大磷蝦,大磷蝦屬于磷蝦中的大個子,體長可以達到4-5厘米,最大達到7厘米,而且有集群的特點,據統計,群體中磷蝦的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米200克左右,最高可以達到每立方米中可以打撈33千克左右的磷蝦。
磷蝦聚集的水層多在十幾米到幾十米處,這對偵查和捕撈十分有利,大磷蝦以浮游植物為食物,其富集區主要在南極的上升流區和冰緣區,因為這里的營養豐富,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磷蝦的營養豐富,是人類比較理想的食物,特別是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發育大有好處,我們和其他魚類一直以它為食物,那么它怎么還有這么大的資源呢。
這就要從水域生產力研究中心的一個基本概念說起,海洋中的所有生物體內儲存的能量來自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中大部分來自單細胞的浮游植物,海洋生態學家稱這一個過程為初級生產,浮游植物又被個體較大的浮游動物比如磷蝦所利用,這一個轉換過程叫次級生產,然后浮游動物再被更大的動物,比如魚類所利用,這就是第三級,第四級生產,自然界這種食物關系被稱為食物鏈,南極水域的磷蝦是能量轉換過程中的第二級,再加上南大洋食物鏈比較溫帶和熱帶海區簡單的多,磷蝦在次級生產中又獨占了一半,因此它的資源量之大也就不難理解了。
磷蝦是南大洋中生態系統中承前啟后的核心成員,魚,頭足類動物,企鵝還有海豹以及大型鯨類等直接或間接以磷蝦為食,僅僅須鯨每年就要消滅4000萬噸的磷蝦,如果磷蝦資源遭到破壞,將導致南大洋生態平衡的紊亂,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