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蛙是水陸兩棲動物,它是由于蝌蚪長成幼蛙之后,登上陸地,用肺呼吸,但是它的肺部構造簡單,吸入的氧氣不足,還需要濕潤粘滑的皮膚輔助還需,因此蛙類一般都是生活在陰涼潮濕的地方,并且經常進入水中,保持皮膚濕潤,有利于呼吸,但是你們知道嗎,蛙類也是有著高超的筑巢本領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它。
當蛙類“成家立業”以后,就開始考慮筑巢了。
在亞馬遜雨林中,南美的集葉蛙像鳥一樣的用植物的葉筑巢的,巢穴筑在一定高度的樹枝上,從1米到7米不等,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巢穴必須筑在伸出到水面上方的樹枝上,當發現到合適的樹枝時,雌蛙就會攀援上去,用前肢牢牢的抓住枝梢,用后肢將葉子圍繞著肚子卷成筒狀,同時從體內分泌出大量粘液將葉子黏住,這樣就得到了很牢固的巢穴,接著,雌蛙就在里面產下300顆左右的卵,如果一個巢穴建的太小,容不不那么多的卵,那就需要重新建造第二個巢穴,由巢里孵化出來的小蝌蚪會順勢掉落在下面的水中,在水中完成發育,最終變成一個幼蛙。
這里講的是在空中搖搖擺擺的軟葉巢,除了少數蛙喜歡之外,并不受大部分蛙類的青睞。因為蛙是兩棲動物,它們最喜歡的是浴盆似的水巢,另一種雌性的蛙類擅長為自己的子女建造這樣的水巢,它們就是澳洲的綠色雨蛙,當它們選定合適的淺水之后,就用前肢趾拖一塊盤狀物體作為微型的小鏟,用淤泥封住水巢的底部,并用肚子和下顎撫平巢穴底部表面,這種水巢掛在樹枝上,底部不脫離水面,內徑一般不會超過30厘米,接著,雌蛙就在水巢中產卵,孵化出來的蝌蚪在里面度過了童年時代,完全不必擔心來自魚類或者其他水棲動物的侵襲,因為水巢對于淺水中外來者來說是欲進無門的。
巴西蛙也會給子女類似雨蛙 的水巢,只是選擇巢穴有獨特的癖好,建筑的技術也是截然不同的,通常巴西蛙把巢穴建在樹上,當找到合適的老樹孔后,雌蛙就用樹脂堵上裂縫,并把孔內壁也用樹脂抹平,防止水透進巢穴,隨后它就耐心的等待雨季的到來,以便雨水將樹孔灌滿,但是雌蛙會經常更換樹孔,因為里面的積水很快變得不鮮,而這種不新鮮的積水是不適合繁殖后代的,也不利于后代的生長。
加勒比海岸提爾群島“樹葉”蛙的后代降生則是另外一番情景,樹葉蛙媽媽會將巢穴固定粘在某個幽靜處,并在儲滿水的巢穴內產卵,當巢內有15-25顆卵孵化以后,巢穴內的空氣就會明顯的不夠用,因此小蝌蚪在沒有變成幼蛙前,會用尾巴緊貼巢壁,盡可能多攝取由巢穴滲進來的氧氣。
你看兩棲動物中的蛙類野生動物界的建筑巢穴的能工巧匠把,而這只是幾種蛙類建巢的手段之一,還有其他蛙類的建巢手段也是別具一格的,具有匠心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