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帶著鐐銬和枷鎖的犯人被捕快押上刑場,然后坐在前面的青天大老爺將令牌一扔,大喊一聲午時已到,斬。旁邊的劊子手手起刀落,只見一道銀光閃過,犯人已經人頭落地了。這就是古時候朝廷對待死囚的基本操作—砍頭。
Tips:斬首decapitation,原理是割斷脖子,也就是說將頭和軀干分離。這種極刑并不是要造成受刑人肢體殘缺,而是因為被截去部分相當重要,能導致立即死亡。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進入文明的社會,大家開始思考人的基本權利。于是我們對那些罪大惡極的死刑犯,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處理。我們廢除了古代包括腰斬、車裂、絞刑等等兇殘的酷刑,改為更加快速減少痛苦的槍決和安樂死。
在給這些囚犯執行安樂死時,醫生會給他們的手腕擦拭酒精,明明他們都要去見如來佛祖了,為什么還要擦酒精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Tips:乙醇別名酒精。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易燃、易揮發的無色透明液體,低毒性,純液體不可直接飲用;具有特殊香味,并略帶刺激;微甘,并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其中的緣由。
什么是安樂死
安樂死,顧名思義就是安靜、快樂地死去,是無數種死亡方法中的一種。安樂死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希臘人的生活中,當時民風彪悍的斯巴達人為了保持民眾的健康與活力會將生下來就病弱畸形的兒童殺死。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中也贊同將自殺作為擺脫無法根除的病痛的一種手段。
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普遍認為對老人和畸形兒實施安樂死是合理的、體面的。所以安樂死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幸福的死亡。于是安樂死就有了兩層含義,一個是安樂的無痛的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Tips:畸形兒發生的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大致的原因可以分:遺傳因素,妊娠中胎兒的生長環境,還有分娩時的創傷。
安樂死在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艱難的時代,因其能夠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所以十分受人追捧。甚至在一些比較古老的部族中還存在將老人和嬰孩丟棄的傳統,日本的電影《楢山節考》講述的就是棄老。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于這種犧牲生命減輕負擔的辦法就不感冒,并認為這是野蠻人的做法,于是安樂死就如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中。
有些比較狂熱的天主教國家還將自殺規定為非法行為,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帝賜予的,自殺是對上帝的大不敬。在這里自殺成功了家人會受到牽連,沒成功的話,好的恭喜你,成功找到了一個“鐵飯碗”,從此國家承包你的生活。
Tips:電影楢山節考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于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1930年代,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安樂死,再次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這次它所扮演的角色是劊子手中的利劍。德國的納粹份子名義上打著安樂死減輕痛苦的旗號,實際上是利用安樂死除掉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猶太人。不過在德國納粹份子的罪行被揭露之前,大眾普遍的輿論都還是認可的。
1935年史上第一個自愿安樂死合法化委員會在英國成立,此后各國的安樂死合法化委員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委員會致力于推動安樂死合法化,他們甚至起草了一些防止安樂死被不法分子鉆空子,用于謀殺和欺騙的文件。但是由于安樂死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司法問題,這些提案都被一一否決。
Tips:英國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位于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
直到1983年,在威尼斯舉辦的世界醫學大會上提出有關消極安樂死的議案,和美國倫理與法學委員會對安樂死的支持為安樂死的合法化奠定基礎。1987年,荷蘭首先通過了安樂死的提案,安樂死經歷了千年的波折終于不再是個“黑戶”,被官方認領了。雖然荷蘭通過了安樂死,但不代表什么人想安樂死就可以進行安樂死。
荷蘭對于安樂死的限制還是非常大,規定安樂死的最低年齡在12歲,并且要符合以下幾點:第一,病人是自愿的并且有很明確的意向請求實施安樂死。第二,醫生非常熟悉病人,能確保病人的請求是經過深思熟慮,并在討論了其他方法后仍堅持安樂死。第三,病人的病情完全無法治療,并時刻忍受著非人的痛苦,以至于希望早點擺脫痛苦。第四,也會最重要的醫生再三確認后還需要對當地的有關部門報告,并在指定的地點實施安樂死。
Tips:安樂死的理論和實踐都有很長久的歷史。斯巴達人為了保持健康與活力,處死生來就存在病態的兒童。亞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中表示支持這種做法。
荷蘭開了安樂死合法化的先例之后,世界各國緊跟上“潮流”,比利時在2002宣布安樂死合法。比利時之后加拿大、西班牙也宣布安樂死合法。而推動安樂死合法化的的美國,卻沒有宣布安樂死在全美合法,并且還將用于結束病人痛苦生命的安樂死玩出了新花樣。多才多藝的美國人是怎么玩轉安樂死?他們又從安樂死上開發出了什么新的功能?
安樂死什么時候成為一種死刑
上文說到1983年美國醫學會倫理與法學委員會支持安樂死,助推了安樂死合法化進程。而美國醫學會的這一意見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美國人認為這是對人權的不尊重違反了“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之一觀點,而美國是個非常注重人權的國家,在和別國對線時經常拿人權說事兒。于是乎一些支持安樂死的醫生和病人就和那些反對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辯論。
Tips:人權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權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權利,意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獲得工作和教育的權利以及其他更多權利。人人有權不受歧視地享受這些權利。
而這種爭論從1938年美國成立了自愿安樂死合法委員會后就一直存在,兩方人馬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美國醫生另辟蹊徑找到了安樂死的另一種功能。他就是杰伊·查普曼,查普曼在當地警局中工作,任驗尸官一職。他在工作中有感于囚犯的死亡過程的痛苦于是想要找到一種既能緩解痛苦又能快速致死的方式。
某天在上班時,聽到了人們對于安樂死是否合法的爭論,查理曼的腦子閃過一絲靈光,他想安樂死不就是通過給病人注射劇毒讓病人快速解除痛苦的手段嗎?既然都是安樂死和絞刑(美國承襲英國的死刑刑罰)的最終結果都是死,那么安樂死為什么不能成為死刑的執行辦法呢?而且相比于絞刑的繁瑣和高額的花費,安樂死明顯更便宜、更快、更人道、更符合美國價值觀。
Tips:注射器是一種常見的醫療用具。早在15世紀,意大利人卡蒂內爾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主要用針頭抽取或者注入氣體或者液體。
查普曼結合醫院的安樂死手術,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死刑方法,在囚犯執行死刑前先對囚犯注射生理鹽水(輸鹽水),再進行安樂死(注射致命性病毒和麻醉劑)。這個辦法后來被稱為“查普曼準則”。因為這種方法更人道,更便宜,在美國司法界迅速傳開。
從1977年這種被提出到2004年,美國38個保留死刑的州中有37個都采納了安樂死(注射死刑)的法律。美國人在執行安樂死時,和平常做手術一樣,扎針之前都會進行酒精消毒。
Tips:手術刀通常由刀片和刀柄組成 。刀片通常有刃口以及與手術刀柄對接的安裝槽,材質通常采用純鈦、鈦合金、不銹鋼或碳鋼材料,一般為一次性的。
這就來到今天我們探討的問題,既然都要死了,還擦什么酒精呢?這不是浪費嗎?
安樂死時為什么要擦酒精
安樂死時為什么要擦酒精?首先,注射前擦酒精是為了殺死皮膚上的細菌。其中的原理是:75%的醫用酒精的滲透壓與細菌相近,在酒精的作用下細菌表面蛋白質未變性前會不斷地 向細菌內部跑,導致細菌內所有的蛋白脫水、變性凝固(參考雞蛋煮熟過程),最終細菌失活被殺死。
所以用酒精擦將要扎針的皮膚,能夠殺死皮膚上的細菌或真菌,有效避免注射部位因感染細菌而化膿。在美國死刑犯也擁有同等的人權,所以醫生不會歧視他們,仍然會給他們一樣的待遇。
Tips:細菌Bacteria,是指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于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
其次,醫生的職責。每一位醫生在上崗之前都會進行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無論至于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奔礋o論對那種人只要是病人都一視同仁。所以醫生們在面對這些罪大惡極的死囚們仍然平等地對待,即使是在執行死刑也一絲不茍地按照醫學規章辦事。
其三,擦拭酒精能幫助注射藥物。在醫院時時常會有找不到血管而被護士扎好幾次的悲慘事件發生。為了更好地找到血管了,有些護士會拍拍你的手臂然后用酒精擦拭將要打針的部位。擦了酒精之后,血管就比較明顯,護士就不會扎錯位置浪費針頭,病人也不會受到多次傷害。
Tips: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除角膜、毛發、指(趾)甲、牙質及上皮等地方外,血管遍布人體全身。血管按構造功能不同,分為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和毛細血管三種。
其四,安慰心理。古時候死囚在臨死之前都會吃一頓斷頭飯,讓他們在臨走之前有個安慰。安樂死時對死刑犯進行這一步操作,也讓這些人感到一種安慰,一切都和普通的手術一樣,一盞茶的功夫事情就完了,極大的緩和他們緊張的心情。如果不做這一步,上來就直接注射藥劑,這些人的就會非常緊張不僅找不到扎針的位置還可能因為緊張的氛圍發生預料之外的事件。
其五,輿論影響?,F代社會網絡發達,各種各樣的言論在網絡上傳播,不甚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就會被人說崩人設然后被扒出所謂的黑歷史。尤其是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時常有醫生被患者打傷或辱罵的事件發生。一旦醫生不按要求進行注射死刑,就不尊重犯人的基本權利。
Tips: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
這件事情被曝光,神通廣大的網友可以將你的人際關系扒個底朝天,然后就是退網、退院、退社三連擊。就算為了醫生的榮譽和鐵飯碗,醫生也會對犯人一視同仁,一樣按照程序執行工作。此外,在注射之前擦拭酒精也是執行整個死刑的一個步驟,如果不做這一步就是操作失當,輕則扣工資,重則下課回家吃飯。
以上就是為什么安樂死的犯人在注射前還要擦酒精的原因了。在司法中,為了保證公平公正所以工作人員對那些囚犯不會帶有感情色彩,在感性與理性中更偏向理性。在老百姓看來死刑犯都是罪大惡極的壞人,不應該為他們擦酒精之類的,甚至應該讓他們被槍斃。
Tips:犯罪是指對犯罪各種內在、外在特征的高度、準確的概括,是對犯罪的內涵和外延的確切、簡要的說明。
但是在醫生和執法人員眼中,一切都要按照規矩來。法律條例大于個人感情。
安樂死引發的倫理爭議
一些國家雖然在執行死刑的時候會采用安樂死這一方式,但在醫學中的運用并沒有普及。而目前,安樂死在我國仍屬于犯罪,《刑法》中規定:幫助自殺,屬于故意殺人罪。安樂死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特別是我國的“孝文化”與病人的病情的矛盾。如果順從了老人的話幫助安樂死,這在外人眼中就是不孝,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不僅會被人戳脊梁骨還會面對牢獄之災。
Tips:醫學Medicine,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生命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一種學科,促進病患恢復健康的一種專業。
其次則是安樂死可能會被利用成為謀殺等犯罪案件的洗白工具,不過目前探討的更多的是安樂死引發的社會問題,生與死的抉擇并沒有并不是輕飄飄的兩個字就能承載。我國安樂死立法之路還很漫長,不過路途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克服其中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