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圍內,新冠疫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已經達到了600多萬,但更讓人感到擔憂的是很多國家至今都沒能控制住疫情。在這方面,我國的表現就要好很多,這和鐘南山院士以及眾多醫護人員的付出有著分不開的關系。
截止到2020年6月4日,全球新冠的死亡人數
其實縱觀歷史不難發現,與病毒抗爭是人類生存永恒的問題。比如110年前就發生了東北的肺鼠疫事件,那么,當初的那場疫情是如何開始的,又是如何結束的呢?
鼠患
疫情爆發
1910年冬,傅家甸出現了感染傳染病的患者,而且這些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很快,疫情的傳播速度也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1月初當地每天的感染病例才只有12例,但到了12月下旬的時候就已經增加到了數百例。
1910年的傅家甸
情況會變得如此嚴重和傅家甸居民的生活狀況有很大的關系。傅家甸是當時東三省經濟中心哈爾濱的一部分,但是這里生活的都是貧苦百姓,很多人不遠萬里來到此處就是為了討口飯吃,自然也沒有精力去挑剔生活條件,多人同居一屋的情況極為常見。人口高度集中和居住環境條件的惡劣給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蔓延歐洲的黑死病
隨著疫情的加劇,一些醫療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在當地蔓延的疫情正是曾經在歐洲大陸肆虐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但是,當時并沒有特效藥,所以,認出鼠疫并沒能讓當地的疫情有所好轉,反而讓更多的民眾擔憂。
臨危受命:劍走偏鋒,發現真相
伍連德是馬來西亞華人,畢業于劍橋大學醫學專業。在當年那個華人飽受歧視的年代里,伍連德克服重重阻礙,最終拿到了劍橋大學醫學博士的學位。后來又接受了清政府的聘任,在醫學堂擔任副監督(副校長)一職。
臨危受命的伍連德
東北疫情爆發后,伍連德臨危受命,前往哈爾濱組織參加疫情的防控工作。伍連德初到哈爾濱的時候,距離疫情爆發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身為疫情中心的哈爾濱情況更是非常嚴峻。
在他到達哈爾濱之前,負責處理疫情的杰克遜醫生判斷此次疫情的傳染源是田鼠,并且借鑒了歐洲的經驗,開展滅鼠運動。但是,田鼠滅了不少,疫情卻沒能得到控制,連杰克遜本人都因為不幸感染疫情而去世。
所以, 伍連德到達東北后,所提出的第1個要求就非常大膽:解剖尸體。這在當時的社會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也是對死者的一種不敬。但是在各方壓力之下,伍連德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鼠疫桿菌
恰好當時有一位日本女人死于這場疫情,伍連德決定借此機會秘密解剖該女性的尸體。解剖后,他發現這名女性的組織切片中殘存的大量的鼠疫桿菌,但是該女性生前并沒有接觸過田鼠。
呼吸道傳染病可能的傳播途徑
直至調查之后,才知道原來她的旅館接觸過一位經營土撥鼠的商人。這個發現直接推翻了歐洲在防控黑死病中所總結的“獸-人-獸”的傳染模式,確定了肺鼠疫可以人傳人,而且是通過唾沫傳播的。
防疫手段見效,疫情得以控制!
雖然發現肺鼠疫可以通過人傳人的模式傳播,但這個消息不完全是壞事。因為伍連德迅速根據肺鼠疫的傳染模式制定了防疫措施,所以才讓當地的情況有所好轉。
武氏口罩
既然病毒可以通過飛沫或者是呼吸進行傳播,所以他設計了一種口罩,這種口罩的構造并不復雜,兩層紗布中間夾雜著一塊吸水藥棉,成本也不高,所以能夠被迅速推廣開來(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仍有醫護人員在使用這種“武氏口罩”)。而且他還開始提倡分餐制,并專門設計了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旋轉餐桌(如今餐桌轉盤的前身)。
伍連德救治病患
還有就是嚴格的封城和宵禁制度,劃分了單獨的隔離區域。所有有患者的家庭都必須向政府報告接受隔離,因為當時需要隔離的患者太多,所以政府還直接征用火車作為臨時的隔離醫院。
此外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伍連德還根據病人的病情不同進行分級收治,從重到輕分別有疫癥院、輕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醫,這樣減少了病人之間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又提升了治療效率。
檢測病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伍連德繼解剖尸體之后,又做出的第2個打破了當時社會規則的決定:焚燒尸體。從如今的角度來看,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的決定是為了避免病毒的二次傳播,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疫情。不過,在當時人們普遍缺乏醫療常識,且講究入土為安的傳統社會中,伍連德等人確實費了不少力氣才讓當時的清政府破例批準了大規模焚尸的奏報。
進行分區治療
在伍連德的努力下,哈爾濱的疫情得到了控制。1911年3月1日,傅家甸疫情死亡人數為0的捷報迅速傳開。隨后,伍連德又轉戰長春等地,借鑒了在哈爾濱疫情防控中的經驗,最終于4月底消滅了東三省的鼠疫。這是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手段,在人口眾多的地方成功制止了傳染病的擴散。
東北鼠疫從1910年冬傳入哈爾濱至今完全消滅,耗時長達半年多,更是有6萬人永遠地停留在了那個冬天。同時,醫學發展引起了重視,醫療技術得到了迅速提升。所以在后來的1919年哈爾濱霍亂和1920年東北二次鼠疫事件中,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結語
不夸張地說,東北鼠疫能夠得到控制離不開伍連德的努力。而伍連德本人雖然因為此次東北鼠疫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