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一直以來都是一種很有爭議性的動物。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蛇又叫做“小龍”,象征著長壽。由于蛇需要脫皮,所以也有著重生的美好寓意??墒牵行┤耍焐鷮τ谏呔褪呛ε碌?。光想想蛇滑溜溜的外皮就會起一身雞皮疙瘩。
傳說中龍的樣子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的過程中,蛇也算得上是元老級別的。歷經了1.3億年的漫長進化,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么多不同類別的蛇。那么,在歷史上,有效記錄的最大的蛇究竟有多大呢?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世界上最大的蛇“桂花”
“桂花”這粗粗一聽都以為是迷你小寵物的名字,殊不知確實世界上最大的蛇的名字。是不是有種巨大的反差萌。根據英國媒體報道,這條名為“桂花”的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島的一個原始森林中被發現的。
傳說中的“桂花”
當地人在捕獲了這條蛇之后,就賣給了當地的公園。桂花是一條雌性印尼網紋蟒,體長長達14.85米,重達447公斤,身體最粗的地方直徑達到0.85米。據說當時在制服這條蛇的時候,大概需要8到10個壯年的男子才能搞定它。
這次發現的“桂花”其實就是東南亞的“土著蛇”,在東南亞地區印尼,菲律賓都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從來沒有發現這么長的一只。之前,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所記載的世界上最長的一條蛇也是一條身上花紋呈網狀的大蟒,長度大約為10米,可惜在1912年的時候在印尼被射殺了。
泰坦蟒
在蛇眾多的種類多,已經知道的最大的蛇類應該要屬泰坦蟒了。我們現如今看到的更多的關于泰坦蟒的記載是來自于化石和一些史冊的推斷,因為早在近5800萬年前,泰坦蟒就已經滅絕了。
泰坦蟒雕塑
泰坦巨蟒是繼恐龍滅絕之后,地球上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也曾稱霸地球了幾百萬年。根據推算,泰坦巨蟒的身長可能超過15米,體重可能超過1100千克,身體最粗的地方也能達到1米多。跟我們現在發現的“桂花”差不多的情況。
恐龍滅絕
泰坦蟒滅絕的原因其實也是跟恐龍是一樣的,由于氣候的極速變化導致了整個族群的滅亡。像蛇類這種冷血動物,一旦遇到了氣候的巨大變化的時候,它們是不能夠通過調節自身來調節溫度的。所以它們就特別依賴于外界的整體環境。
遠古時期氣候的變化
而泰坦巨蟒這種龐大的爬行動物,一般需要在平均氣溫為30℃~34℃的環境下才能得以生存。由于溫度的變化,打亂了它們的繁殖周期和新城代謝,同時食物也急劇減少,最終造成了它們滅亡的結局。
泰坦蟒的近親,森蚺
現在我們對于泰坦蟒的認知更多的是來自于考古化石的研究,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將目光放在了森蚺身上。這個常年生活在亞馬遜叢林中的世界上最大的蛇類。雖然長度稍遜于網紋蟒,但是它卻更為的粗壯和龐大。
亞馬遜叢林
森蚺一般都棲息在亞馬遜流域的濕地中。一般雌性體長在5~6.5m,雄性在5m左右,最大記錄可達8.5米,一般體重能達到225公斤。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捕食魚類,鳥類,和一些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由于它們的體型龐大,所以它們的食量也是驚人的。夏天的時候,它們會埋入淤泥中進入到夏眠的狀態。薄薄的淤泥能夠避免它們的水分被蒸發。
需要合力才能抬起巨蟒
由于體型過于龐大,所以常常需要借助水中的浮力使它們能夠更靈活地活動。森蚺的皮特別的硬而滑,而且有鱗甲保護。一般來講,就是連花豹這類中型猛獸想要咬穿它都絕非易事。所以它們基本上屬于食物鏈上的頂級食肉動物。
巨大的森蚺
剛出生的幼蚺長不過七百六十毫米。所以在幼年的時期,是極有可能被鱷魚等爬行動物吃掉的。不過幼蚺是卵胎生的,有時一胎達七十條左右。所以它們的繁殖力還是很驚人的。它們是屬于白天休息或者曬太陽,晚上才會出動個夜行俠。森蚺之所以讓人害怕,除了它們的毒牙毒液以外,更讓人驚嘆的是它們的力氣。力大無比,無人能夠匹敵。它們只要卷曲身體,就能將獵物纏繞擠壓的粉身碎骨。
保羅挑戰被森蚺吞食
在《探索頻道》中,為了呼吁大家更好的關注亞馬遜熱帶雨林問題,27歲的生物學家保羅·羅索里(Paul Rosolie)挑戰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森蚺吞食。順便也能測試一下森蚺毒液和力氣的攻擊力。
他穿著一種特制的防護服,能夠很好地保護他在森蚺的毒牙,口腔和強胃酸的情況下,依舊安全。經過了一番折騰,他終于遇到了一只合適的森蚺,然后差點他就直接死在了森蚺的手里。
航拍到的水中森蚺
據保羅后來回憶,在森蚺發動攻擊后,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強烈的束縛感,然后手臂就開始流血,骨頭立馬就被擠壓到彎曲,感覺整個身體已經被撕扯開。而在此時此刻,他的心率已經飆升到了180,并且無法呼吸。如果沒有隊友的及時幫助和解救,估計保羅已經犧牲了。其實只要人類不主動的攻擊,目前為止,還沒有森蚺主動吃人的情況。
小結
只能說現在“桂花”是我們已知的,還活著的世界上最大的蛇。地球永遠充滿了神秘,隨著都等著我們有新的發現。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情況,只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讓我們更好地領略大自然的美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