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東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山黑水之中孕育了無數瑰麗的文化,論俗有二人轉、踩高蹺,論雅有明水篆刻、蘭西掛線。這里有廣袤的東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國三大糧倉之一。古代時,由于生產力不足,導致人們難以在寒冷的東北地區生活,因此一度被當做流放之地,即使是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滿人也是如此作為。
Tips:踩高蹺,是我國北方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多在一些民間節日里由舞蹈者腳上綁著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
近代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東北地區的潛力得到極大的開發,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懼怕寒冷,再加上便利的基礎設施,人民幸福度穩步提升。那么隨著地球氣溫的升高,局部地區的溫度越來越高,是否意味著處在高緯度地區的東北更宜居了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全球變暖的進程和東北地區的氣候條件。
什么是氣候變化?
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幾乎每年聯合國開會都要說到這個問題,電視廣告上也都播放著節能減排的公益廣告。那么氣候變化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國家要反復地強調它?
Tips: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
氣候變化,簡而言之就是因為溫室效應而引起的全球變暖危機。從地球誕生后,溫度就在影響著這顆星球,在過去100萬年里地球一直在溫暖期和冰期之間搖擺,地球上至少經歷了4次冰河期。這不是由人類造成的,而是由太陽輻射、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以及地球自轉的角度的變化造成的。這些溫度變化是緩慢地漸進的,在過去1萬年中,全球氣溫變化不超過一度,這種穩定性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誕生。
地球最初誕生時是一個大火球,它一直處于降溫狀態,直到最近仍是如此,這種降溫在1.5千年后將會形成一個新的冰河期。但是,大約在1850年之后,全球氣溫開始急劇上升。為啥是從1850年開始?因為這一年,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無數的工廠拔地而起,一根根巨大的煙囪正在向外噴灑著濃煙,導致本應該降溫的地球,反而升溫了。
Tips:溫室效應,是指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顯示,球上現在的氣溫比工業時代之前高了1.1℃,它的升溫速度是每次冰河期后平均溫度上升速度的10倍,按照這個趨勢都2100年,全球的氣溫將比工業化前高3-5℃。在過去的22年中,有20年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今年更是一個高溫年,美國、加拿大等地的氣溫達到50多接近60℃,中東地區的科威特等地氣溫更是高達76°C。炎熱的天氣將路面曬裂,鐵網被曬化,基礎設施嚴重損壞,同時有多人因高溫死亡。
Tips:尼亞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國紐約州的交界處,瀑布源頭為尼亞加拉河,主瀑布位于加拿大境內,是瀑布的最佳觀賞地;在美國境內瀑布由月亮島隔開,觀賞的是瀑布側面。
這還只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之一,如果我們采取措施仍舊放任氣候變化,那么就會出現比高溫還嚴重的后果。海平面上升,一些低海拔島嶼和沿海低地將被海水淹沒,比如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就因海平面上升而舉國搬遷到新西蘭。海水溫度和酸度升高,導致某些海洋生物死亡或滅絕。干旱、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頻發,農牧業受到挑戰。盡管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多次出現類似的溫度變化以及更嚴峻的生態危機,但是當今的全球變暖危機是致命的。
Tips:圖瓦盧海拔最高4.5米。由于地勢極低,持續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嚴重威脅著圖瓦盧,使這個國家面臨國土沉入海底的危險。
因為人類在此之前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極端情況,還因為在地球的歷史中每一次氣候危機都會引發一場生命大滅絕,雖然目前氣候變化的程度還沒有那么嚴重,但不妨以此類比。所以這對人類而言,是一個需要適應的挑戰。
溫室效應及全球變暖
氣候變化是由于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導致的,溫室氣體又形成了溫室效應。那么什么是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呢?溫室氣體指的是簇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一氧化二氮都屬于溫室氣體,但在氣候變化中其主導作用的是二氧化碳。
Tips:在物理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熔點為-56.6℃(527kPa),沸點為-78.5℃,密度比空氣密度大(標準條件下),溶于水。
水蒸氣也是一種溫室氣體,但是水蒸氣會凝結成冰晶小分子,最后變成雨滴落下。而二氧化碳則不會,它會長時間滯留在大氣層中。工業時代之前,自然界產生的二氧化碳多數被植物光和作用吸收或者溶于海水固定成碳酸鈣物質,碳循環基本達到平衡。但自工業時代以來,人類大量燃燒煤炭、汽油等化石燃料導致碳循環平衡破裂,使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30%,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水平,從而加劇了溫室效應。
Tips: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及大氣圈中交換,并隨地球的運動循環不止的現象。
溫室效應本來就是對地球有利的。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之后被反射回天空,被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吸收,然后釋放到世界各地。在這個放射過程中,靠近地面的大氣層和地表的溫度就會上升。從而使地球從冰河季解凍,讓生命再次復蘇。但凡事過猶不及,當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溫室效應加劇,本來是帶給地球溫暖的效應,現在卻變成了催命符。隨著人類活動程度加深,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全球變暖。因此,氣候變化也稱全球變暖。數據顯示,從1959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多,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總量達9521百萬噸。
Tips: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系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
巨大的碳排放量導致,海洋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從1901年到2010年,19年間因氣候變暖和冰川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從1979年開始,北極的冰川面積以每十年1.07×106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續縮小。根據目前的碳排放水平為藍本,估計到2065年,平均海平面預計上升24-30厘米,到2100年則上升40-63厘米。即使目前停止排放二氧化碳,要將這降低到工業時代之前的水平,也需要耗費幾百年的時間。畢竟地球上的森林數量比原來降低、海洋的吸收率也有限。
Tips:森林指的是由喬木、直徑1.5cm以上的或由竹子組成且郁閉度0.20以上,以及符合森林經營目的的灌木組成且覆蓋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
氣候變化已經給我們捎來了“問候”,過去幾年中,熱浪、洪水、山火、冬季暴風雨、颶風等等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不斷上升。近期發生的北美熱浪、加拿大山火、德國洪水、河南鄭州暴雨等都是氣候變化造成的。而如果全球溫度持續上升,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假設全球氣溫在本世紀末上升到1.5°C,海洋中的珊瑚礁將減少70%至90%,導致依附珊瑚礁的海洋底層生物流離失所,從而影響海洋生物鏈的平衡。其次昆蟲可能喪失一半的棲息地,而導致昆蟲死亡,由于昆蟲是授粉的重要媒介,以至于許多花卉無法生長,植物多樣性衰減。同時溫度上升導致北冰洋每隔10年或者一個世紀迎來一次“無冰夏季”。
Tips:珊瑚礁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其中包括蠕蟲、軟體動物、海綿、棘皮動物和甲殼動物,此外珊瑚礁還是大洋帶的魚類的幼魚生長地。
而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每年上升1米,沿海地區受到巨大影響。溫度上升導致干旱地區更加干旱,土地沙漠化嚴重,水資源極度匱乏,水比油貴不再是夢。干旱和沙漠化,導致農業生產出現危機,農作物產量降低、糧食減產,引發糧食危機。此外,高溫還會導致病毒擴散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導致社會混亂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
Tips: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蝕,表土失去細粒(粉粒、黏粒)而逐漸沙質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的現象。
既然全球氣溫變暖,導致冰雪融化,冬季時間變短。那么寒冷的東北會因為高溫氣候變得更加宜居嗎?它能否成為人類社會中的“諾亞方舟”呢?
東北是否宜居?
東北是否宜居,要從它的地理環境說起。我國東北不是指的某一個城市,而是指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在內的地區,故又稱東三省。
Tips:東北三寶是指中國東北地區的三種土特產,有新舊兩種說法。 舊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新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東北地區,西抵大興安嶺西側的根河口,東達華北平原,南至內蒙古阿爾山,北至西伯利亞平原。因其地域廣闊,所以氣候類型多樣,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主要景觀是森林和草原以及荒漠。東北地區溫度較高,所以冬季比較漫長氣溫較低,其中漠河地區是全國溫度最低的地區之一。其森林覆蓋率大,以至于冰雪消融的時間長,因此有助于農業用水和森林增長。東北地區的土質肥沃,是不可多得的糧食寶地,三江平原更是聞名全國的優質糧倉。
Tips:阿爾山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西北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是興安盟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雖然東北氣候較為寒冷,但是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從古至今涌現了許多國家。戰國時期,燕國在此設立遼東郡,開始開發東北地區。秦國一統天下之后,繼續設立遼東郡。漢武帝時期,在東北地區設立遼東四郡,東北地區與內地交流更頻繁。唐代滅高麗之后,在此建立安東都護府,包含今東北大部。到清代,現代東北疆域形成。近代以來,隨著技術發展,東北地區進入快車道,發展迅速,不再是曾經的流放之地。
Tips: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祖龍 ,也有呂政一說。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那么東北地區在全球變暖的危機下,有如何的表現,這個物華天寶之地,是否能成為我國的中心呢?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危機,所帶來的后果也不只是溫度的升高,雖然溫度升高之后,東北漫長的冬季縮短,天氣變得暖和,但是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升高了。山火、干旱、洪災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成為家常便飯,極度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此外,冬季的縮短,雖然對于人類而言是件好事,但是對于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卻造成深遠的影響。可能導致一些生物的棲息地被破壞,從而引發種族滅絕。但是氣溫的升高也不是沒有好處,從前東北地區的夏短冬長的氣候嚴重制約了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因此冬日縮短,夏日變長后,東北地區的糧食產品應該會有所增加。但如果溫度持續上升的話,就會引發旱災。此外由于溫度上升導致長白山積雪融化,可能導致周圍地區溫度不減反增,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Tips:沙塵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常見氣象災害,其誘因通常是雷暴或與氣旋相關的強氣壓梯度,從而使某個廣大地區的風速加大。
綜上所述,雖然氣溫升高,使東北地區不再嚴寒,但是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所以綜合來看東北地區不會變得更宜居。全球變暖,影響的是全球各地的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單只有溫度,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這就像是一張大網,牽一發而動全身。
溫度升高,動物的生存環境被破壞使其生態系統紊亂,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而人類會因為各種極端天氣,而喪失生命。面對這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要團結起來,要從實處做起。平時少開車、少用木質用具,減少浪費,實行低碳生活,維護我們的地球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