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不管是人還是動物最終都會走向死亡,而死后的尸體如何處理也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人在死后可以選擇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其他葬法。古人一般講究入土為安,落葉歸根,因此土葬是大多數人會采取的葬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開始不愿接受土葬,覺得土葬以后的尸體還要經受蟲蟻的撕咬,雖然死后感覺不到疼痛,但這過程讓人不愿接受,反而偏向火葬的方式。隨著認識的發展以及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推行火葬的方式。
而轉眼看到地球上的其他眾多的生靈,大多數在死后采取的是自然循環的方式,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增量。比如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化石燃料,石油,就是大量動植物的尸體自然分解后的有機物質與泥沙以及碳酸鈣沉淀物混合在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形成的。
如果自然降解有這樣的好處,那么為什么人們要從土葬轉為火葬呢,這樣的方式究竟是好還是壞呢?先跟著小編了解一下為什么人類會選擇火化吧。
人為什么要選擇火化?
在古代,人死亡以后絕大部分會選擇土葬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在動物界里面也更多的是選擇土葬的方式。比如說大象到了老年時期對自己的死亡信號是有預感的,這時候它會選擇離開種群,來到叢林深處挖坑,這個坑的作用就是用來埋藏自己,坑挖好以后就會靜靜躺在里面等待著死亡的到來。
古時候,人類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夠隨意損壞,所以認為土葬是死后較為體面的死亡方式。不過這樣每一個人都需要劃定一塊區域作為墓地,就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資源。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除了農村少有人擁有土地使用權以外,大多數人城市人口就不太容易找到一塊墓地入土為安。我國人口基數也很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將土地更好地利用起來,因此為了避免出現土地資源閑置或者浪費,國家就開始廣泛地推廣火葬的方式。
除了能夠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以外,火葬還有其他一些利于現代生活的優勢。首先人們了解到土葬的方式可能會污染周圍的環境,比如說如果生前就經歷過放射性治療的病人,如果在死后選擇土葬的話,放射性物質會隨著尸體逐漸腐爛而釋放出來,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火葬的方式可以消除掉尸體中的放射性元素,減少了環境受污染的情況。
其次,比如說一些會傳染的病毒,傳染性極高,有一些病毒通過口鼻就可以進行傳染。如果感染這樣病毒的病人死后不及時進行火化,那么病毒就會一直存留在體內,通過土壤進行傳播傳染。
最后就是可以將復雜的殯葬禮俗進行簡化。此前,人們在土葬之前會遵從搭靈棚、擺路祭、唱大戲等風俗習慣,而現在新事新辦,國家大力倡導文明、節約、簡樸辦喪事的殯葬禮俗。
火葬的實行節省了大量土地、人力、物力、時間等,也降低了疾病的傳染和水源污染的可能性,同樣減少了人們的經濟負擔。人類在知道火葬的好處以后,開始接納火葬的方式。
動物死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動物在死后都會經歷生態循環系統。生態循環系統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生物和環境都是整體中的一部分,是需要互相影響和制約的,只有在相互協調的幫助下可能平衡生態系統,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然而生態系統也是開放型系統,如果想要維護好生態平衡,那么這個系統就需要不停地吸收能源才能釋放能量,否則就會出現系統崩潰的結果。
生態循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動物需要從環境中去吸取水分、氧氣、熱量等營養元素才能成長,而動物的排泄物以及死后腐爛的尸體也會成為大自然的營養品,這就是生態循環。只要是身處大自然的所有生物的必須遵守這個循環標準。
水分和氧氣在光合作用的幫助下形成碳元素,碳元素是人和動物都需要的有機物。生態循環系統就像一條生態鏈,植物是儲存有機物最好的容器,食草動物會通過啃食植物獲取能量,肉食動物又會捕食食草動物。
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到了死亡的那天,身體中的營養元素也會被泥土分解,分解出來的微量元素又會被土壤吸收轉變成碳元素,最后再次變成植物所需要的營養。這樣動植物死亡以后也會參與到生態循環系統中,通過重復循環維持著系統的平衡狀態。
火化是否就是浪費資源?
火葬雖然環保便捷,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生態循環系統呢?因為按照上文的描述來看,人體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能源,如果人們在死亡以后選擇火葬的話,那么生態系統中也就少了有機能源的輸出。從生物化學角度來說,火化并不是浪費資源的表現,反而火化對生態循環系統并沒有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人體在進行火化時,身體中的水分也會隨著爐火的高溫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也會隨著空氣進入到大自然中,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其次就是體內的碳元素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隨著空氣進入到大氣層中,最后剩下的就只是一小部分的骨灰留在了人世間。人體中的能源最后還是回歸了大自然中,只是數量遠遠不足土葬來得更多。
總結
土葬和火葬歸根到底就是人類生命結束的形式,人死以后還會是回歸到大自然中,不管是以完整的狀態還是骨灰的形式。既然人死的結局就是回歸大自然,那么何不嘗試一種既能節約成本又能減少環境污染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