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英國坎布里亞郡地方政府批準了耗資1.65億英鎊的西坎布里亞深部煤礦開采計劃遭到了英國內外的巨大爭議。這將是英國30年以來建設開采的第一個深部煤礦。
由于煤炭在開采的過程中,直接將廢氣排出,會污染到大氣環境和地下水資源。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倡用新能源代替煤炭。讓我們一起來深度地了解一下煤炭,18世紀工業革命中的主要能量來源吧。
煤是如何形成的?
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它的形成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回顧整個煤炭的地質年代,全球范圍內煤的形成主要是在三個階段。煤炭的形成也見證了陸地上的植物隨著時間變遷的過程,因為不同的煤層形成于不同的時期。
第一個階段是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迭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袍子植物。主要是包括了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這五大類。它們一般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主要的煤種為煙煤和無煙煤。第二個階段是中生代的株羅紀和白堊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是以喬木為主,而生成的煤種主要是褐煤和煙煤。到了最后一個階段是新生代的第三紀,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種為褐煤,其次為泥炭,也有部分年輕煤。
在時間的作用下,煤由植物殘骸經過復雜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當一批植物死去之后,后一批的植物在前一批的基礎上繼續生長,然后再死亡。這樣周而復始的不斷沉積就形成了煤沉積。
厚煤層的沉積還需要有外力的作用,當地殼下降的時候,使得這些植物的殘骸與空氣隔絕之后進行自我的分解。在地層的外力壓力下,里面的其他的元素逐漸地消失,最后只留下穩定的碳元素。
在這個復雜的轉變過程中,這些植物的殘骸先是形成了泥炭層,接著再轉化為褐煤、煙煤和無煙煤。
煤炭的開采歷史
從人類有記錄以來,煤炭就開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早在新時期時代,人類就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燃料來生火了。1748年,在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就開始了商業煤礦的開采。18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無論是蒸汽機,煉鋼產業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煤礦,英國的地下采煤技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從此,煤炭的大規模的商業化的開采拉開了序幕。可是那個時候。煤炭的開采多是人工用鏟子來挖的。直到1880年,挖煤機器的發明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從18世紀到1950年,西方國家主要是依靠煤炭作為它們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的來源。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大規模油田的發現,1950年之后,石油的地位慢慢地取代了煤炭的地位。開始作為主要的燃料。到了20世紀末,煤炭更多的是用于工業生產了。
煤層的厚度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
當我們決定是否要開采一個新的煤礦的時候,我們會有很多綜合指標。其中,研究煤層的厚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相對較薄的煤炭層只有幾米。可是那些大型的厚的煤層卻能達到幾十米甚至是幾百米。像是我國遼寧省撫順第二紀煤盆地,其最大厚度達到了130米,而內蒙古一個褐煤層竟有190米厚。那么這些煤層的厚度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呢?
根據研究發現,那些厚的煤層在形成的過程中,主要是由湖泊和沼澤演變而來的。因為這里的水不會快速地流動,為植物遺骸的層層累積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條件。尤其是在盆地,在單向沉積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身后的煤層。
也就是說,其實煤層的產生過程需要兩個作用力。向下的不斷植物殘骸的不斷累積,向上處于相對靜止,有外力的覆蓋。只有同時滿足了這些天時地利的因素,才能最終地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大的煤層。
在煤炭的原生變化中,有些屬于泥巖堆積的初期,在沼澤內部不均衡的沉降,隨著時間,河水對泥炭層不斷地沖蝕。除了作用力以外,煤層還會經歷后生的變化。越厚的煤層經歷得越多。當泥炭層被覆蓋后,會受到褶皺,斷裂,巖漿浸入,河流沖刷等地質作用,使其最后呈現出層狀的走向。
在煤層厚度的劃分中,通常情況下,在1.3米以下的我們都認為是薄煤層,中煤層的范圍為1.3-3.5米,大于3.5米了我們就認為是厚煤層了。所以對于那些幾十米上百米的煤層都是屬于特厚煤層的范圍了。
小結
煤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目前我們對它的開發還是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還有很多的煤礦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索。隨著我們對地球對自然的不斷認知,我們越來越能準確地判斷關于煤炭的很多信息。這對于我們研究地層地質的變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然,煤炭對于環境的破壞也是毋庸置疑的。希望我們的科學家們能夠加大對技術的研究,終有一天,我們除了用新能源等代替煤炭以外,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運用新的科技技術,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關于煤炭的形成,你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