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皆有始有終,地球也不例外。據太陽滅絕說,在50億年后,太陽的能量會開始衰減,體積會逐漸增大,吞噬掉周邊的星球,其強大的熱輻射足以滅殺所有的生命。
地球
此外,溫室效應會導致地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氣候帶北移。氣候變暖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史前病毒,一種現代生物都對其沒有抗體的神秘史前病毒。
他們認為這些病毒就是導致史前生物滅絕的原因之一。一旦被釋放出來,會滅絕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當然,我們也有可能等不到50億年后,也有可能等不到病毒的爆發,畢竟,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將是哪一個先到來。
病毒
因此,我們需要格外重視這一現象。亡羊補牢、未雨綢繆尤其重要,我們需要提前在宇宙中挑選宜居的新家園。
宜居帶
宜居性取決于液態水、大氣、磁層、重力等因素,而液態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可是浩瀚宇宙,只有極少的地方才能提供適合生命出現與發展的液態水、大氣。
宜居帶
水是生命之源,在宜居帶內的行星將有更大的機會出現液態水,擁有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甚至孕育生機、繁衍生命、發展文明。
宜居帶的范圍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主要取決于外部邊緣的低溫和內部邊緣的高溫,還包括難以計算的持續宜居帶。同時,宜居帶也是可以根據恒星溫度的增高而不斷緩慢向外移動的。
太陽系
以我們最為熟悉的太陽系為例,水星、金星距離太陽太近,因此失去了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而距離太陽太遠的天王星、海王星則被凍結,也不可能出現生機、孕育生命。
在20-30億年后,隨著太陽的發光發熱變大,宜居帶也在不斷地從地球往外移動。據觀測,地球處于宜居帶的時間還有60-80億年,之后將逐漸變為大氣溫度極高、厚厚硫酸云密布、高濃度酸雨不斷落下的金星。而一些遠離恒星的處于凍結狀態的星球可能會產生生命,適者生存并且得到進一步繁衍。
宜居行星
宜居行星給予人類繁衍生命、發展文明的機會。如今,地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有生命駐留、有文明發展的宜居星球。
宜居星球
隨著航空觀測技術的進步和觀測設備的精確,科學家們根據地球的標準不斷尋找著同地球一樣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以求在未來地球能源枯竭或發生意外時,可以依靠更加發達的科技在這些星球上延續生命、傳遞文明。
類地行星
這些年來,開普勒望遠鏡不斷對系外行星進行搜索,其結果表明,銀河系內應該存在約10億顆地球大小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
它們的構造十分相似,中央的核心都是以鐵等金屬為主,周圍的地殼是以硅酸鹽為主,并且它們都處于恒星宜居帶內,表面能夠存在促進生命孕育、繁衍的液態水。
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一直是太空研究的熱點之一。2015年7月23日,美國航天局發現了開普勒452b,他們用數據表明這顆行星與地球相似指數高達0.98。
它距離地球約1402光年,處于遙遠的天鵝座,并在主恒星的宜居帶上。科學家們驚喜地發現開普勒452b含有氧氣和液態水,并且有其較小的半徑。
開普勒452b冷知識
科學家們推測開普勒452b極有可能是巖質的,它圍繞著一顆近似太陽的恒星運行,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相同,被稱作“地球2.0”。
盡管開普勒452b距離我們遙遠,但它的發現無疑是一座里程碑,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推進,我們終有一天會到達。
超級宜居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的增加,科學家們認為人類不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尋找類地行星上,而應該把目光放長遠在意地球為參考的基礎上關注更多具有宜居條件的行星。
地球
因為這些行星歷史可能更古老、體積更大、氣候更暖和潮濕,可能有著更適合的生命居住的土地條件和密度,它們可能更適合生命的繁衍發展。
科學家們把這些行星稱作超級宜居性星球,并由舒爾茨-馬庫奇博士同其他研究員們篩選制定了它的標準。科學家們不斷篩選著擁有著有利于生命的條件乃至生命的超級宜居性星球。
超級宜居星球
能源作為地球的生命源泉,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枯竭之時就是地球枯萎之時。天文學家們認為,橙矮星質量比地球小、溫度比太陽低,其能量可以維持更久的時間,產生更多樣性、更復雜的生物系統和生命系統。
經過觀察、對比、篩選,他們宣稱,在24顆特定的超級宜居性星球中,有一個叫KOI5715.01的行星符合超級宜居性星球的四個條件,它與我們有著約3000光年的遙遠距離,在望遠鏡的觀測下,它圍繞著一顆橙矮星運行。
KOI5715.01
我們目前所具備的望遠鏡觀測到它的年齡約55億年、直徑約為地球的2.4倍。而更詳細的數據,比如其含氧量、板塊結構等指標我們還不能確定。
但是隨著各國航空事業的蓬勃快速發展,我們一定能發明出更先進的設備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了解這位遙遠的朋友。
地球
KOI5715.01的發現是一座里程碑,它為之后的天文學研究做了鋪墊,它表明了航空研究具有更多的可能性,神秘的宇宙等著我們進一步的探索。
小結
太陽滅絕說、內部能量衰竭說、磁力倒轉說、小行星撞擊說、火山噴發說、病毒說,無一不說明著地球也如世間萬物一樣會有始有終。尤其是如今文明的高速發展,我們在源源不斷地耗用著地球的資源,地球即將不堪重負。
保護地球
眾所周知,同心才能走得更遠,在人類未來命運的面前,科學家們應該一同行動起來為我們人類今后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找到找到一些其他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