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衣食住行,食為先,而美食更是人生不可辜負之事。說起世界上經典的美食,除了我國的八大菜系,就屬日本料理最負盛名,而日本料理中最出名者莫過于刺身料理。
在美食方面,日本人崇尚生食文化,刺身料理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文化,而這歸根究底都是對食材本身的新鮮度的追求。
Tips:刺身就是指魚生之類的東西,指將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直接食用的魚料理。生魚片在中國古代也是常見的魚類菜品。
也許是由于大和民族過于極端的性情,他們在料理上也追求極致的新鮮,于是衍生出一系列的獵奇吃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獨創的“骨泳”料理。那么這種料理有何特殊之處呢?日本人又為何以這種方式制作料理呢?
刺身文化
日本,與我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長期以來深受我國文化熏陶,并將之揉和進自己的文化中將之發揚光大。魚膾,也就是生魚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典型。魚膾最早發源于,我國西周時期,詩經中記載了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宴飲時的場景,“飲御諸友,炮鱉膾鯉”,這其中的就有魚膾。我國的成語膾炙人口,也是從魚膾中衍生而來,可見魚膾在我國的歷史之久遠。
Tips:魚膾,現在稱生魚片又稱魚生,古稱膾或鲙,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
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日雙方頻繁的交流中讓日本人愛上了這樣一道鮮美的食物,于是將之帶回故國。由于日本四面環海,海洋中大量的漁獲使魚膾這樣一道菜能夠在日本扎根落地。日本天武天皇時期頒布的“肉食禁止令”更是直接讓牛羊肉退出了日本人的餐桌,使營養豐富,容易獲取的魚類登上大雅之堂。
這個“肉食禁止令”的頒布還與我國有點關系,南北朝時期,中原連年戰亂,佛教輪回轉世的思想在社會上信眾頗多,一部分的信徒或者僧侶在逃難到日本時將佛教思想隨著帶到日本,日本這樣一個宗教荒漠很快成為一個地上佛國。因佛教禁止殺生食肉,于是天皇下令禁止食肉。當然,這其中也有留下牛羊等牲畜幫助農業生產的考量。
Tips:神道教簡稱神道Shinto,神道最初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為主,屬于泛靈多神信仰(精靈崇拜),視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為神祇,也賦予各代日本天皇神性。
因為牛羊肉的退出,魚肉占領了日本人的餐桌,魚類料理在日本大行其道。在日本的一些傳統節日,如盂蘭盆節、地區性的祭祀活動、結婚等等活動中都少不了魚的身影,畢竟魚在文化中代表著吉利、吉祥和富裕。在不同的地區食魚的風俗也各不相同,正月時關東地區一般食用鹽大馬哈魚、關西地區食用鹽獅魚、東北地區是日本叉牙魚。日本臨海的地理格局,讓日本民族與魚結下不解之緣,古時的政令在政治層面推出魚在民眾餐桌的地位,因此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日本民族也被稱為“徹底的食魚民族”。
Tips:馬哈魚,別稱大馬哈魚,大麻哈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大麻哈魚屬)的一屬魚類,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
江戶時代,醬油以及山葵的運用,使得料理更上一層樓,日本著名的刺身文化也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并綻放生機。日本人崇尚新鮮和時令,海洋中層出不窮的魚類正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從海上打撈起的鮮魚,活蹦亂跳,帶著海的味道,這種鮮活的食物是最負生命力的。日本人食用生魚片時,吃的就是這股新鮮,因為新鮮的東西是最具營養價值,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食物的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鮮期。
Tips:山葵:中文學名山萮菜,罌粟目、白花菜亞目、十字花科、大蒜芥族、蔥芥亞族、山崳菜屬、南山萮菜組,是一種生長于海拔 1300~ 2500 米高寒山區林蔭下的珍稀辛香植物蔬菜。
日本人對食物極度新鮮期的追求,反映在他們的刺身料理中,其中最引人注目、驚人眼球的要數,日本人獨創的“骨泳”料理。那么,這種料理有何獨到之處,讓人驚奇呢?
“巔峰之作”——骨泳
“骨泳”料理,是日本一家世代制作魚生料理的刺身店老板所創作的絕技。刺身料理最考驗刀工,可以說刀工是除了食材的新鮮程度外最重要的指標。為了體現刀工,日本廚師選用專業用具,一種長30厘米,寬3厘米的小型日本刀改良而來的特殊廚具,在制作時刀鋒銳利,一劃而過,切出的生魚片是菱形、尖口,斷面光滑如鏡,整個過程有一種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Tips:刀工是指切菜的技術。根據烹調與食用的需要,將各種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狀,使之成為組配菜肴所需要的基本形體的操作技術。
骨泳料理也不外如是,制作時廚師從浴缸中取出一條鮮活的花雕魚,然后按住這條鮮魚,用精湛的刀工將這條花雕魚解體,最后將只剩胸鰭肌肉的骨頭魚,放回魚缸中,這時花雕魚的神經反應仍然運轉,在水中游動,食客可以一邊欣賞骨泳,一邊品嘗鮮美的魚肉。
很多人會感嘆,為什么全身上下幾乎只剩魚頭和魚骨的骨頭魚為什么還能在水里游動,畢竟我們只聽說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沒聽過魚死而不僵啊?
Tips:骨泳就是游泳的骨頭,就是魚身上的肉全都被剃光之后,魚還能在水里游泳。 雖然聽上去感覺不可思議,但實際上確實有這樣的制作方式。
這是因為,魚是一種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都有神經反射弧。脊椎動物的神經分兩種,一種是控制身體高級活動的中樞神經,一種是低級的游走神經,主要由脊髓控制,起條件反射作用,兩條神經并行作用,因此當魚類在被死亡的過程中,即使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只要脊髓沒有受損,那么游走神經仍能進行工作。因為魚的肌肉、內臟、血管末梢都是由游走神經連接,所以即使魚受到損傷,在死亡之時,魚體內的神經反應和新陳代謝并不會立即停止,因此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我們會見到一些魚在死了之后還會吐泡泡的原因。
Tips: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是由腦和脊髓組成腦和脊髓是各種反射弧的中樞部分,是人體神經系統的最主體部分。
不過,剛死的魚要能達到在水里游泳,就十分考驗廚師的刀工和對魚身體構造的熟悉程度了,只有對魚身體的血管、神經分布極其了解的頂級刀工師傅,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樣讓魚被分割之后還能在水里游動一段時間。畢竟,沒有了厚實脂肪和堅硬魚鱗保護的魚直接與水接觸后很容易感染致死。但是,即使只能在水里游動十幾秒或者幾秒的時間都顯示著廚師精湛的刀工。因此,這種“骨泳”料理可稱日本刺身料理的巔峰之作了。
Tips:血管是指血液流過的一系列管道。除角膜、毛發、指(趾)甲、牙質及上皮等地方外,血管遍布人體全身。
雖然,這種骨泳料理在日本人看來,是展示到刀工技藝與他們對食材新鮮的追求,但是在許多人看來,這種料理是極其殘忍的。尤其是,子啊看到那些食客一邊看著骨頭魚在水中游動,一邊笑逐顏開的食用骨頭魚的魚肉時,更讓人感到惡寒,是什么原因導致日本人對食材的新鮮到了瘋狂的地步呢?
日本的生食文化
日本的飲食文化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奈良時代日本飲食形成,平安京時代出現食物定式,室町時代日本飲食文化真正形成,簡樸而不繁瑣,獨居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最后在江戶時代,日本飲食文化達到鼎盛,醬油的普及使刺身文化在社會全階層擴散。
Tips:日本醬油源于華夏,公元755年以后,我國釀造醬油技術由鑒真大師傳入日本,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加以改造,形成了現在的日本醬油。
在不斷的發展中,日本飲食文化發展出兩個重要的核心,新鮮和應時,而這兩個要點都是基于健康發展而來。為什么日本人追求健康的身體呢?
有兩個原因,其一日本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地震在日本已經是家常便飯,災難使人民生命短暫,因此對于處于本能人們希望活得更長。
Tips: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其二,日本古代社會長期處于戰亂狀態,不論是在戰國時代還是在幕府時期,日本國內的戰亂都沒有停歇過,國內的人民一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但是人的本能總是求生的,因此沒有別的養生方法的平民百姓們,更加依賴食物,并從新鮮的食物中吸取能量,維持生命。
Tips: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斗。
基于以上兩種原因,日本人對食物的新鮮有著別樣的追求,因此造就了日本特殊的飲食文化。雖然這樣的料理在我們看來血腥,但是在日本人看來卻是對客人最好的禮物。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方式。日本的這種“骨泳”料理,正是這句話的完美體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