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統計,位于青藏高原的納木錯湖,從2005年開始以每年水位上升20cm到30cm的驚人速度增長,同時湖泊面積也劇增,而其它湖泊也出現此種現象。
那么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有何影響呢?
青藏高原的湖泊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的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高原東西南北跨度大,總面積達到250萬平方千米,而青藏高原湖泊數量也是眾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多達1500余個,主要以咸水湖為主,青藏高原上大的湖泊面積可達數千平方公里,比如青海湖,其面積更是達到4500多平方公里。小的也是只有幾百甚至幾十平方米的湖泊,青藏高原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便有1000余個。
色林錯湖面積增加最劇烈,其面積超過了納木錯湖一躍成為中國第二大咸水湖,僅次于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數都是內陸湖,也就是咸水湖。咸水湖只有徑流流入湖中,但是不會流出,進來的水只能通過蒸發使水分流失,導致湖中含鹽量越來越高,這就是咸水湖形成的原因,而咸水湖的形成時間漫長,周邊生物慢慢適應,形成了適應咸水湖的生態系統。
我國的咸水湖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湖底生活著的以鹽為生的大量微生物大量聚集,在陽光折射下顯得格外美麗。而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青藏高原湖泊面積似乎發生詭異的變化,不僅之前還在萎縮的湖泊面積開始增加,增加速度還很劇烈,大量淡水涌入咸水湖,稀釋湖水的含鹽度,可能會導致其中的嗜鹽微生物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
除了少量湖泊還在萎縮外,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湖泊面積都在劇烈增加,這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研究發現這現象已經持續幾十年了,并且情況還在不斷惡化,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而想要控制勢必要先弄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的原因
要弄清楚青藏高原湖泊劇增的原因首先要弄明白青藏高原湖泊的形成。青藏高原處于板塊邊緣,地質活躍,地殼運動造成地表斷裂形成坑洼,也就是湖泊。同時青藏高原山脈眾多,冰川積雪融化,積水流入坑洼之中,形成了眾多湖泊。
研究發現近20年來,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烈增長,僅僅20年,湖泊面積就由原本的2.56萬平方公里變成了3.23萬平方公里,其增長速度讓人震驚。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標準大氣壓下水的熔點是0℃,而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每上升1000米溫度約降6.5℃。所以在那些海拔高的地形上溫度低于水的熔點時便會形成冰川和積雪。隨著氣候變暖,這些固態水資源達到熔點以上的溫度后就會融化流入湖泊。
而青藏高原的氣候變暖速度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這也是為何冰川消融速度劇增的原因。造成青藏高原氣候變暖加快的原因與印度西南季風加強有關,使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劇增,近10年的降雨量比過去三十年的降雨量還要多。
湖泊變化帶來的影響——印度初嘗苦果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相反這會造成一系列不好的影響。首先其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大量優質草場被淹沒,嚴重影響當地牧民的生活,對當地畜牧業也造成重創,牧區面積大量減少的同時,動物的生存領地也被破壞失去家園。
青藏高原的大多數都是內陸湖泊,屬于咸水湖,而冰川融水是淡水,大量淡水注入這些咸水湖導致咸水湖變淡,這對當地早已形成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短短幾十年間含鹽量急速降低,所處生態系統的生物無法快速適應。而大量冰雪融化也會引起洪澇災害,特別是雨季來臨時更是容易引發大規模洪災。對于周邊國家存在著極大的威脅。
即使是這些水被蓄積起來也是“定時炸彈”,青藏高原位于板塊邊緣位于地震帶,而大規模的水蓄積起來則可能誘發中度或者強度地震。除此之外,研究者發現喜馬拉雅山脈融化的冰川中含有有毒物質,被凍了50多年的全氟烷基正在被釋放。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對于包括我國以及周邊幾個國家都有著巨大的威脅,而其中印度已經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開始初嘗苦果。2021年2月7號,印度在建的水電站發生了洪水,經過專家的研究調查,原因是印度北部冰川發生融化引發了此次洪水,直接沖破大壩,造成大壩下游噴涌而去,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失蹤的悲慘結局。每年雨季印度就會遭受洪水侵襲,而冰雪融化加劇更是直接導致印度將面臨更大的洪澇災害。
而前面提到的有毒物質被釋放的直接受害者也是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南部面向印度,冰川融水將直接流入印度。這些悲痛的事實也警醒著我們,印度的事件只是一個開端,如果我們對此坐視不理,不止是印度,全球都會被影響,這不是單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情。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事態繼續發展下去,咸水湖持續變淡生態系統將被徹底破壞,冰川繼續加速融化,從青藏高原發源的徑流流量激增,配合降水量增加,所有中下流平原都面臨著巨大的洪水災害,可想而知任由其發展下去的后果有多可怕。
結語
全球變暖一直是熱議的話題,氣候變暖也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劇增的主要原因。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印度初嘗苦果,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減少碳排放才能緩解全球變暖,所以低碳生活才是最有利于人類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