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太倔了,好難帶。
喜歡一條裙子就一定要穿,即使洗了沒干也哭鬧著要穿;
只要認為自己沒錯,哪怕父母打一頓也不肯承認錯誤;
玩積木一定要自己搭,別人幫了下就大哭大鬧,即使能力不行,也要堅持自己搭完……
看過一則新聞,安徽滁州一名12歲的男孩就非常倔。
因為和家人鬧了脾氣,騎著一輛自行車離家出走了。
靠著一路乞討,從三亞騎行到了滁州,歷時三個月,騎行3000多公里。
當民警說要送男孩回家時,男孩卻很淡定地拒絕了:
“不用了,我懂回家?!?/p>
在民警耐心勸慰下,男孩才說出父親的電話。
但是當第二天父親來接他時,他并沒有給父親好臉色。
網友評論說:“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是干大事的,12歲就敢騎行這么遠,而且還沒餓壞。”
也有網友說:“這種孩子,簡直就是來尋仇的,父母很難管教,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p>
其實情況沒那么糟糕。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難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p>
英國《每日電訊報》也稱:性格倔強的孩子在學業上,以及今后在工作方面都會比較成功。
所以,如果你家里也有同款娃,在不偏離大方向的前提下,不如正確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將“倔強”用在正當的地方,未來就是妥妥的“績優股”。
孩子性格倔不是“不聽話”,而是有主見
《向上吧少年》有一期,考官設置了一個場景題目:姐弟倆搶紅包發生爭執,該怎么解決?時間是3分鐘。
6歲的李睿杰立馬上前詢問紅包個數,知道是6個后,建議讓姐弟倆平分。但是不管他怎么勸說,其中一個小朋友就是不同意平分。
雖然最后警示燈亮了,李睿杰沒有說服小朋友,但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有勇氣上前解決問題已經不容易了,而且他一直強調“平分”的想法,讓大家覺得他自我意識很強。
但在他媽媽眼里,李睿杰是個不聽話、有奇特想法的孩子。
上課才5分鐘,李睿杰就坐不住了,時不時做出很多小動作。
學舞蹈的時候,老師糾正動作,他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來。
畫畫時他也不按常規,章魚的身體和腿是分開的。
后來,媽媽居然停掉了他的美術畫。她覺得:不聽話是吧,也別去學了,在家也不許畫。
只是這樣做有用嗎?
答案顯而易見,媽媽沒有看到孩子有主見的一面,只是覺得他不能太另類。
很多父母遇到性格倔的孩子,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聽話,殊不知這類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很有主見。
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的“自我意識”從1-2歲萌芽,3歲左右得到深度發展,3歲以后隨著大腦知識儲備不斷增加,自我意識的表現,會從“脾氣”轉化為“觀點”,變得越來越有主見。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說:
“生命,都是逆流而上的?!?/p>
主見對于孩子非常寶貴,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擁有別人沒有的想象力,他們積極樂觀,善于創新,敢于提出異議,不會平庸度日。
倔強的孩子,更有毅力
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作業,內容有讀小說、做算術題、看圖作文……一部分孩子全部完成,而另一部分孩子因為中途被叫停沒有完成。
結果發現,做作業被叫停的那部分孩子能夠記住86%的作業內容。
這就是著名的“紫格尼克效應”:大部分人容易忘記已完成的工作,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念念不忘。
對性格倔強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有一種執念,更有毅力去完成。
比如王楠,小時候雖然有天賦,但也有倔強的一面。
10歲時,父親陪她練球,但她的動作總是做不好,被父親一遍一遍糾正,于是丟下球拍不想練了。
父親覺得自己嚴厲了些,但為了王楠的將來他沒有心軟。
后來倔強的王楠雖然有些不服氣,卻最終沒有放棄。因為她知道父親是對的,于是重新拿起球拍練了起來。
跟著教練訓練時,生病了也不叫苦叫累,堅持和別人一樣完成訓練任務。
受了傷,她安慰來看她的媽媽:“媽,我沒事,看我還能走路呢!”。
正是靠著這種倔強,他堅持磨練自己的技術和心理,在比賽中奪得了很多冠軍。
2004年雅典奧運會,她在進四分之一決賽時不幸落敗。當時她想要退役,但因為北京奧運會她選擇留了下來,為了目標努力拼殺。
之后,作為世界上第一位乒乓球獎項大滿貫球員的王楠退役了。
現在,她有了幸福的家庭,女兒也開始練乒乓球。她經常告訴女兒:“輸贏很正常的事,輸了球不要哭,要想著怎么訓練然后贏回來?!?/p>
通常,性格倔強的孩子來說,那些未達到的目標更能激起他們的“戰斗欲”。
如果孩子“戰斗欲”強,說明他們有一顆堅毅的心,更容易獲得成功。
因為他們一旦設定了目標,不會輕易認輸,會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
長大后,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領袖和時機的掌控者。
家有“倔強”娃,父母這樣做
面對“倔強”娃,最不理智的做法就是斗個你死我活。
如果父母扼殺了孩子的思想,等于切斷了孩子追求自我的通道。
孩子變成一片只會隨波逐流的落葉,失去了靈氣。
如果不想將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關鍵在于父母。
1、尊重和理解
比爾·蓋茨曾經在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里,感謝她的媽媽。
他17歲時就創辦了他的第一家軟件公司,20歲時從哈佛大學輟學創辦了微軟。從此,事業越做越大。
但這些成就,除了蓋茨自身的原因,與他媽媽也有很大關系。
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孩子,不善言辭、不愛交際,還經常頂撞父母。
與父母在餐桌旁爭吵時,對母親大喊大叫,父親氣得把水潑到了他的臉上。
現在看來,那時候的他“充滿諷刺、自作聰明、粗魯無力”。
但他的媽媽卻不這么認為,而是帶全家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你的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比較有主見?!敝笏改妇蛯W著尊重他的意見。
蒙臺梭利說:
“沒有內在的沖動,沒有什么原因和動機,兒童是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的。”
孩子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父母只有盡量搞清孩子內心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動機被理解了,再倔的脾氣也不會那么生氣了。
所以,父母要調整好心態,試著接納孩子的倔強,尊重孩子的眼光和選擇。
當倔強的孩子,得到一定的發展空間,會給父母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和驚喜。
2、讓孩子體驗后果
“不要把玩具擺在這?!?/p>
“不可以吃零食?!?/p>
“不能隨便玩火?!?/p>
……
對倔強的孩子來說,往往很難聽進父母的話。
尤其是他們最反感“不要”、“不可以”、“不能”這類詞語,更不怕跟父母硬碰硬。
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就給他們掌控權自己去嘗試,哪怕做不好也沒關系。在安全的范圍內,讓他們去體驗各種后果。
之前有位媽媽的做法被很人點贊,她女兒零度的天氣非要穿愛莎公主裙出門,于是她就“將計就計”讓女兒穿著裙子出門。
底下很多媽媽留言也是用這種方法讓孩子改變了“倔強的做法”。
有些事情,比起暴力阻止孩子,父母適當地放手會更好一點,實踐比說教更管用一點。
孩子從切身的體會中總結經驗,從而放棄不靠譜的想法。這時,父母再介入也容易有好的效果。
3、堅持底線,界定原則
雖然倔強的孩子更有主見和毅力,但不意味著要完全放任,如果是原則問題,父母不能退讓、妥協。否則他們不懂是非,走上社會也容易誤入歧途。
因此,父母要有自己的底線,給孩子界定原則,什么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關于界定原則,可以試試定家規。
奧巴馬就曾給兩個女兒建立過9條家規,雖然他非常疼愛和尊重女兒,但是同時也會給女兒界定為人做事的原則,比如不能譏諷嘲笑他人,不能無理取鬧、亂發脾氣,不能鋪張浪費,不能盲目追星,為保證身體健康8點半準時熄燈睡覺。
想要孩子遵守這些原則和家規,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同時定家規時也要和孩子溝通和商量,孩子明白了家規的用意,又參與定制家規,就會更加遵守。
皮亞杰說:
“孩子出現倔強的表現,其實是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發?!?/p>
雖然會讓父母感到心累,卻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好的父母在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時選擇尊重和理解孩子,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那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同時,他們也能利用規則約束孩子,讓孩子主動放棄無理的“倔強”,建立正確的三觀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只有這樣,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并為了實現目標而堅守本心,最終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