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及山東半島河流,流域內平原廣闊,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經濟文化發達較早的地區。
在淮河流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開始了征服自然的斗爭,利用河水發展灌溉、航運。
2500多年前,流域內就興建了灌田萬頃的芍陂,即今安徽壽縣的安豐塘及眾多的塘堰和引水灌溉工程。
三國時曹操就在沿淮各地屯田墾殖,并利用安豐塘的水進行灌溉。
元代大運河
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早在2400年前就在本流域內開鑿,以后逐段溝通,到元代已全線通航,成為當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此外,里下河地區的老海堤,是宋代在唐代所筑海堰的基礎上整修加固而成,是身堅固,一直保存至今。
里下河地區
歷史上黃河多次奪淮,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但也受到人為的干預。
例如,1194年的首次奪淮,就是因金宋交戰,為了政治的需要而不堵口。明清兩代,為了維持皇室漕運,因而筑堰蓄淮河水以沖刷黃河泥沙,結果造成大片良田城鎮被淹。
廢黃河位置
1938年國民黨軍為抵抗日本入侵,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堤,使黃河泛濫了近9年,把約100億噸的泥沙帶到淮河流域,造成54000平方千米的黃泛區,使淮河流域的排水系統遭到破壞,淮河兩岸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重災區。
淮河臨淮崗水利控制工程
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流域干支流上游興建了數以千計的山谷水庫,整個地區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庫7000余座,總庫容量達320億立方米,其中山東半島已建成大型水庫14座,總庫容量39.5億立方米,中型水庫庫容37.3億立方米。
淮河支流沙潁河上的白沙水庫
此外,在干支流上河湖相匯處及河口,興建了許多閘、壩、樞紐和引水工程,僅淮河流域就有閘壩4002座,淮河流域和山東半島的引水工程分別為1969座和65座。
膠萊河
疏通和整治河道,初步治理了南膠萊河、大沾河、濰河、濟河、小清河等骨干河道,新筑建和加固河湖堤防,興建電站、排灌站等等。
淮河流域和山東半島各河流域,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多、最深的地區,河流的自然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