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河入海出路不暢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有很長的歷史時期南流入黃海,甚至襲奪淮河河道入海,淮河泥沙沉積越來越嚴重。
再加上自然與人為的災害,流域內山區森林遭到破壞,水土大量流失,干支流堤防殘缺不金,使得淮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造成淮河水系素亂,水位拾高,注地積水成湖,下游宜泄不暢,因此經常決口泛濫成災。
淮河徑流入江、入海
二、淮河流域的暴雨
據1470年以來比較完整的洪澇災情資料記載,淮河流域出現過1593、1866、1916、1921,1931,1950,1954,1968,1975,1987年等大洪水,這些洪水均由暴雨產生。
淮河流域的暴雨主要有兩種:一為大范圍長歷時降雨,如1954年7月及1931年的特大洪水,另一種為范圍小,強度大、歷時短的臺風暴雨如1593年和1975年8月流域西部發生的特大洪水。
淮河2020年洪水
前者降雨范圍廣,常可籠罩整個流域,歷時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洪量大而集中的洪水,給淮河中下游廣大地區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例如1954年7月1日至27日近一個月內,連降暴雨7次,每次暴雨均從上游向下游移動,幾乎籠罩整個流域。又如1931年6月至7月,流域內連續普降暴雨3次,降雨范圍包括淮河上游、淮南山區及蘇北地區,7月雨量為多年平均的3倍以上。1954、1931年洪水在蚌埠站30天洪水總量達397、396億立方米。
淮河正陽關段洪水
臺風暴雨多出現于7月~8月,暴雨強度大、歷時短、發生次數多,特殊年份亦有歷時較長、范圍較廣的。例如,1975年8月4~7日發生在上游洪汝河地區的特大暴雨,最大暴雨中心林莊的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3毫米,總雨量達1631·1毫米,相當林莊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郭林、油坊山、上蔡等暴雨中心,總雨量亦達1517、1411、847毫米,流域內雨量超過600毫米的范圍近1萬平方千米,強度之大、范圍之廣為國內所罕見。
三、淮河流域的洪水
淮河南岸主要支流
淮河洪水主要來源于正陽關以上的淮河干流及淮南山區,上游及支流洪水漲落迅速,中下游洪水歷時長、洪量大,干支流的洪水常交替出現。
建國以來,淮河流域雖然也多次出現大洪水及特大洪水,如1954、1975年的洪水,由于支流上游興建的大中小型水庫對洪水的攔蓄和調節,大大減輕了中下游的洪涉災害。
四、水利工程不完善
淮河臨淮港水利工程
由于水利工程的防洪標準不高,難于低御特大暴雨洪水的襲擊,尚需進一步完善各類工程措施,加強氣象水文預報,發揮水利工程效益,以避免和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