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建筑名苑
保護歷史遺跡
等于收藏了上海曾經的珍貴歲月。
在城市發展變化中,
不少老建筑,
依靠 “平移” 這個大招,
保留下來,
并且煥發了新生。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上海那些 移動過的建筑 吧!
0 7
2010-民立中學校舍樓
第一個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筑
原址:向西南方向平移57.6米
民立中學校舍樓原本不屬于民立中學,
而是上海灘著名顏料巨賈邱信山、
邱渭卿兄弟的超級豪宅,而且是兩棟!
如今僅剩的一棟,還位移了50多米。
洋房室內實景
1920-1930年間,發家后的邱氏兄弟,
本著“友愛彌篤,有分有合”的理念,
出資建造了有著同一式樣, 四周臨空獨立、
但園內相通對稱的 “雙子花園洋房”。
民立中學校舍樓老照片
這是兩幢中西合璧的花園洋房:
清水紅磚墻,人字形屋面,紅色平瓦鋪蓋。
正面為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巴洛克式山墻、歐式外廊;
北立面則有江南水鄉建筑的特色,
被建筑界的行家們成為藝術品。
西側的洋房因在抗日戰爭期間
出賣給漢奸顧煥章,
抗戰勝利后收歸公有,
在做了一陣子“新生活”俱樂部后被拆除。
東側的建筑在1940被民立中學買下,
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 民立中學4號樓。
2010年2月,因地鐵13號線以及大中里
(今興業太古匯)項目的規劃建造,
這棟近百年歷史,面積達1780㎡的大宅
整體東南方向整體平移了57.6米,
同時還升高了0.4米。
這也是魔都第一例
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南立面修復效果圖
室內修復效果圖
平移后的大宅由
興業太古匯項目方修繕維護,
修繕后被重新命名為“查公館”,
日后將經營米其林餐廳以及高定品牌。
0 8
2010年-大洋房
史上最脆弱的大樓平移
平移距離:39.1米
浦東東方路11號有個叫大洋房
的假四層 (三層+閣樓)老建筑,
正經名字叫“上海市江海北關驗貨場辦公樓”。
1906年,因為通商貨物多,
為了對檢驗工作進行管理而建成的,
如今大洋房已經111歲高齡。
2010年,為了配合博配套工程、
浦東濱江大道的建設, 已經104歲高齡
的上海浦東大洋房開始了“平移”歷程。
相比較之前那些老建筑的平移,
年逾古稀的大洋房的搬家過程格外不易。
因大洋房二三樓內部幾乎沒有支撐墻
(內部是木隔假墻,不是磚墻),
而一樓的房間縱向墻體又不在
一條直線上 ,結構出乎意料的脆弱。
為加固而交錯架設的鋼桁架
讓大樓看上去猶如一座盤絲洞。
五花大綁后的建筑推進力仍然很難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南平移36.1 米,
第二階段再向東平移3 米, 并整體頂升0.9米。
雖然這時候的建筑平移技術已經十分成熟,
但大洋房當時平均每天只能移動4米左右。
0 9
2014年-梅林正廣和大樓
上海最大的老建筑平移工程
平移距離:38米
1935年,原英商正廣和集資建造了正廣和大樓 。
這棟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龐然大物,
據說當時總共花費了 1.5萬兩白銀,
主要作為公司的汽水倉庫使用
(1996年被改造為梅林正廣和集團辦公大樓)。
最初建筑位于當時的英租界內(福州路上),
這是一棟清水紅磚墻的框架式結構建筑,
各立面縱橫線條構韻味濃重,
在那個年代十分罕見。
1999年被列為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的同時,
還被登記為 “不可移動文物”。
2010年左右,
大樓所處的地塊面臨整體開發,
而正廣和大樓正處在地塊中央位置,
一度成為地塊開發的一大難題。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討論,
最終還是決定將將老建筑
保護性平移至濟寧路路口。
2014年11月, 魔都有史以來
平移體量最大的一棟建筑,
啟用了了近30臺200噸的平移千斤頂,
最終順利平移了38米。
據說平移這棟面積7000㎡的老建筑,
費用甚至超過了重建一棟全新建筑。
10
2014年-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房
路線最復雜的建筑物平移
平移距離:49米,旋轉93.73度
百年老校啟秀實驗中學內,
與張學良故居同期建設, 因此這兩棟洋房
也被稱為張學良樓的姊妹樓。
兩棟洋房與孫中山故居也僅有一墻之隔。
因此雙雙被列為衡山路—復興路
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的保留歷史建筑。
另一棟雙子樓
雖然從未涉及市政改建與商業開發,
但東樓洋房與擴建后的
啟秀實驗中學教學樓距離太近,
給學生們帶來了安全隱患:
兩棟樓最近相隔僅0.9米,
幾乎能推窗握手, 一旦發生火災,
消防車都開不進去。
最右側樓原本在中間大樹左邊
2007年中學第一次提出東樓洋房的平移申請,
但因洋房距孫中山故居太近而擱淺。
此后校方請來了多位文物專家,
論證東樓平移方案的可行性。
這一等,就是7年——2014年9月,
老樓的平移申請終獲通過。
不能影響孫中山故居,
還要避開地鐵10號線,
老樓的平移路線頗為復雜,
最后 歷時3個半月,
工程最終于12月19日完工。
11
2016年-沈宅
上海百年民居“第一移”
平移距離:100米
平移前的沈宅
沈宅,一幢始建于1860年,
157年歷的大宅院。 它位于上海的老城廂
——花衣街116號,外灘萬國建筑群落當中,
它的主人沈義生是晚清
“朱、王、沈、郁”四大沙船巨商之一。
沈宅具有濃郁的江南民居特色,
從現今留存下來的紅磚拱券 、
磚作儀門、鏤雕精細的翼狀木飾,
細致精美之處仍能讓人感受到
當年那個盛極一時的沈家大宅的風采。
見證了上海民族商業的百年變遷的沈宅,
可能是150年前上海外灘的
房子的唯一一個記憶節點了。
老宅所在位置,
正好位于“綠城黃浦灣”園區紅線邊界。
如果原址修復必然會突破用地紅線,
涉及規劃調整,困難重重,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座百年建筑,
綠城對這座宅院進行了整體平移。
平移后的效果圖(二排白墻建筑)
平移工程共耗時一個月,
先將老宅旋轉90°, 再平移百米。
平移后的沈宅將修繕保護并
永久留存在黃浦灣住區之內。
雖然魔都平移建筑不少, 但年逾古稀的
“民間老宅”平移,在上海還是首例。
12
2017年-玉佛禪寺
百年古剎的5年修繕之路
平移距離:30米
擁有百年歷史的玉佛寺,
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亞于外灘。
很多市民初一、十五必到玉佛寺燒香祈福,
比我們上班打卡還要準時。
這座百年古剎也將被平移,
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外部規劃,
而是內部安全原因。
寺院始創于1882年,
現存建筑是寺院從江灣遷到
安遠路后建成的 (1928年左右)。
因為建筑年代久遠,玉佛寺一度存在
建筑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多重隱患。
為了消除這些隱患, 古剎于
2014年開始了預計長達5年的修繕工程。
根據市級優秀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
玉佛寺保留了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座建筑,
另外還增設了觀音殿。
為了騰出更多的公眾活動空間,
室內的寺內的大雄寶殿
將借助現代科技向北平移30米。
效果圖
雖然2014年就提出平移,
但大雄寶殿的平移工程今年才會啟動,
平移后的玉佛寺殿前廣場面積將增加近一倍,
原本約495㎡擴大到了995㎡。
而在建筑平移期間,寺院仍對外開放,
正常宗教活動也不會停止。
來源:上海市文旅局、流行上海、上海社區發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