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發展趨勢
計算器是最先的計算工具,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時候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式,用于記數或是紀錄歷史時間。它是由很多色調的繩結編寫成的。
也有古希臘人的安提凱希拉設備,我國的算盤等。古代中國最開始使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稱為算籌。這類算籌常用毛竹做成,也有效木材,獸皮當做原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到袋子里可隨身帶。直到今日仍在采用的珠算盤,是古代中國計算工具行業中的另一項發明,明朝時的珠算盤早已與當代的珠算盤幾乎同樣。
近現代發展趨勢
初期的計算器為純手拉式,如算盤、算籌等。算盤通常是以滾動的珠串做成。在西方國家,算盤在印度的阿拉伯數時興前應用了多個世紀,且在中國近代歷史的入帳與商上仍普遍應用。之后發生機械設備計算器。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擁有很大的發展趨勢,法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法師奧卻德發明了計圓柱型多數算尺,這類計算尺不但能做乘除法、乘方、開方運算,乃至可以測算三角函數,對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種計算工具不但推動了計算器的發展趨勢,也為當代計算器發展趨勢打下了較好的基本,變成現代社會運用普遍的計算工具。
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的杰出生物學家帕斯卡(Pascaline)發明了第一部腳踏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相互之間互鎖的傳動齒輪,一個掉轉十位的齒軸會使另一個傳動齒輪掉轉一位,大家可以像撥聯系電話盤那般,把數據撥進來,數值便會展現在另一個對話框中,可是只有做加減法測算。1694年,萊布尼茲(Leibniz)在法國將其改善成可以開展乘除的測算。自此,一直在20世紀50時代末才有光電計算器的發生。
19世紀,巴貝奇將計算工具的定義更向前推,嘗試建立第一個可編式計算器,但他修建的設備過重了,因此沒法實際操作。
20世紀,20世紀70時代逐漸,微控制器技術性被接納進計算器制造,最開始的微控制器是Intel于1971年為日本名叫Busicom(ビジコン)的計算器企業生產制造的,1972年hp惠普發布第一款手機科學合理計算器H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