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4日是以國際標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主題的第49個世界標準日。近日,由太重集團牽頭起草的國內外起重機報廢標準《鑄造起重機報廢技術條件》誕生,填補了國內外起重機械技術領域缺乏整機報廢標準的空白,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
鑄造起重機廣泛應用于冶金行業熔融金屬的起重工作,長期以來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220多臺起重機運行,發生重大事故93起。鑄造起重機具有滿載率高、使用頻率高、工作環境溫度高、粉塵多等特點,是事故頻發的領域,事故造成的危害很大。這些鑄造起重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使用壽命長、生病運行等原因造成的。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文件要求,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和太原科技大學共同負責制定國家標準《鑄造起重機報廢技術條件》。
在接到本標準規定的任務后,太重率先成立了公司內部標準制定工作組。標準制定小組以鑄造起重機報廢技術條件為突破口,作為國內外首個獨立制定起重機報廢標準。太重牽頭起草工作組提出了報廢原則、報廢條件、評價方法和報廢處置,克服了軌道接頭缺陷、設備檢測維護等諸多問題。標準以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效率為中心,提高了我國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水平,提高了我國制造業的質量競爭力,有效推動了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大國和質量大國的轉變。
起重機報廢條件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世界各國都沒有起重機報廢標準。中國首先提出制定鑄造起重機報廢技術條件,任務艱巨,難度大。該標準涉及許多因素,如結構形式、設計應力、制造工藝、安裝質量、負荷狀態、工作環境、軌道誤差、操作模式、維護等。影響因素多,失效機制復雜,既沒有先例經驗,也沒有國際標準。由太重牽頭制定《鑄造起重機報廢技術條件》標準,可以促進鑄造起重機的更新升級,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為鑄造起重機報廢、剩余壽命評估和易損件更換提供技術依據,為建立起重機機械報廢標準體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