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鐵隧道局和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在洛陽聯合開發的第一臺直徑11米的盾構機主軸承,將用于第一臺大直徑泥漿盾構機的再制造,標志著我國進一步突破國內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開發的關鍵技術瓶頸,對我國盾構機制造和再制造的完全本地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鐘長平、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掘進機分會秘書長宋振華、北京盾構工程協會副秘書長朱宏軍、方江華、中國軸承協會專務委員、高級顧問何佳群、中鐵隧道局副總經理陳健、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礦山重型設備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科技大學、洛陽軸承研究所、中交天河、中鐵工程設備、北方重工、中鐵十一局、中船重型設備等單位的專家和領導出席了下線儀式。
國產主軸承下線直徑4.8米,重約20噸,可滿足大直徑盾構機連續使用1萬小時。
為打破大直徑盾構機主軸承的技術壁壘,中鐵隧道局始終堅持從盾構機核心部件維修到再制造再到國產化發展的道路。與洛軸等專業機構合作,利用大直徑盾構機再制造的機遇,依托國家航空精密軸承重點實驗室的創新平臺,結合前期6米級盾構機主軸承在合肥成功應用積累的工作數據,充分發揮盾構軸承研發行業的領先技術優勢,根據產品高剛度、高強度、高可靠性、長壽命的工況特點,創新加工方法和加工技術,先后克服了帶預緊軸承的設計方法、浮動滾道加工方法和控制技術等行業的技術問題。特別是通過大膽的自主創新,解決了制約盾構軸承發展的超寬表面淬火等核心技術問題,填補了國內研發此類產品的空白,實現了中國制造此類產品。
盾構機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的大型專用設備,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我國擁有近2000臺盾構機,每年仍以200臺的速度增長。盾構機作為一種使用周期短、成本高的設備,隨之而來的是老齡化的加劇。大量盾構機面臨性能嚴重下降、使用成本增加甚至報廢的問題,對其再制造具有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盾構機的關鍵部件——主軸承一直被少數國際軸承企業壟斷。
國內首臺11米級盾構機國產主軸承的成功研發,將進一步推動盾構機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打破大直徑主軸承的技術壁壘,對盾構機的制造和再制造具有跨越意義。
據了解,該產品下線后,將應用于國內首臺再制造大直徑泥水盾構機,承擔中鐵隧道局承擔的舟山魯家智海底隧道工程的掘進任務。中鐵隧道局將高度重視設備的使用,為后續工作積累數據,為盾構機全面實現中國制造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