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3日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一年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開發的一系列氣象衛星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幫助各國開展氣象預報、防災減災等工作,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獨特貢獻。
與此同時,更新更強大的衛星也將陸續上天,為氣象事業做出新的貢獻:風云4號系列衛星的第一顆商業星-風云4號B星,世界商業氣象衛星中的第一顆晨昏軌道衛星-風云3號E星,計劃今年擇機發射;十四五期間,中國預計將發射7顆風云衛星;世界上第一顆具有主動探測功能的二氧化碳監測衛星——大氣1號預計將于今年下半年出廠,并擇機發射。
風四B&風三E:眼更尖,路更新
風云4號B星是風云4號系列衛星的第二顆衛星,也是該系列的第一顆商業衛星。
風云4號B星在風云4號A星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快速成像儀。該儀器使衛星的測量分辨率達到250米,是A星的兩倍。借助這個儀器,B星星能更快地掃描地球成像,連續監測區域高分辨率晝夜間隔超過1分鐘,將在短期天氣預報中發揮重要作用。該儀器的成功應用將驗證一批前沿技術,為我國靜態氣象衛星實現更大的飛躍積累早期經驗。
風云3號E星是風云3號系列衛星的第五顆衛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觀測能力的基礎上,將有效提高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的精度和及時性,進一步提高風云衛星的國際影響力。
風云3號E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顆實現晨昏軌道業務運行的極軌衛星,彌補當前全球氣象衛星觀測的不足,將極大地支撐數值預報。
受太陽東升西落的影響,早晚往往是一天中天氣變化劇烈的時期。風云3號E星的作用是記錄這兩個臨界點的大氣現象,為氣象學者破解更多氣象密碼提供更豐富準確的觀測數據。
十四五將有七顆風云衛星上天
中國現有7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再發射7顆風云衛星。今年,兩顆風云衛星上市后,中國氣象衛星的觀測能力將大大提高。
除今年擬發射的兩顆外,中國還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發射五顆風云氣象衛星:
三個屬于風云三號系列,包括一顆降水衛星,主要用于觀察低緯度降水。由于特殊的軌道,衛星的開發將克服新的技術問題。
2個屬于風云4號系列,在此期間,風云4號光學衛星將完成跨越式發展,風云4號微波衛星也有望亮相。
大氣一號幫助實現碳中和
大氣一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專門用于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的衛星,即將完成正樣開發。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出廠并發射。
大氣一號部署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通過配置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高精度偏振掃描儀、多角度偏振成像儀、紫外高光譜大氣成分探測儀和寬光譜成像儀,可實現對PM2.5.細顆粒污染監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污染氣體監測、二氧化碳柱濃度監測。
其中,衛星裝載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發射三個波段的激光,實時接收激光的回波信號,反映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柱濃度信息和云氣溶膠的垂直分布信息。衛星上配置的其他四個被動探測載荷,除了探測大氣中相應的元素外,還可以與激光雷達合作,實現大氣環境的主被動綜合探測。
主被動結合是衛星的特點。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勢,可以實現更好的大氣環境監測。大氣一號對大氣細顆粒物和二氧化碳柱濃度的檢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衛星上配置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同時具有大氣氣溶膠和二氧化碳檢測載荷的。
針對我國對大氣環境監測的迫切需求,未來將形成大氣系列衛星。大氣系列衛星最重要的目的是監測大氣環境污染,為生態環境等部門提供遙感數據支持,也將支持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研究。據報道,該系列中的第二顆衛星大氣2號是高精度溫室氣體綜合檢測衛星,可以首次實現全球溫室氣體監測的主動和被動結合。
大氣一號也將為二氧化碳溫室的氣體監測做出獨特貢獻。大氣一號搭載激光雷達載荷,是世界上第一顆具有主動探測功能的二氧化碳監測衛星。未來將與大氣二號等衛星聯網,實現溫室氣體監測,幫助中國順利實現碳減排目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